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开慧遗事——向家砖屋(四)
2013-12-11 09:23:1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责编:黄晓辉] 字体:【

  开慧遗事

  ——向家砖屋(四)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通讯员 黄柏强 章庭杰

  

  严嘉

  

  钟瑾怀

  

  陈玉英

  

  郑家娟

  

  向振恺、钟瑾怀保存的开慧烈士生前和岸英、岸青合影照。

  (本版照片由向端四提供)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通讯员 黄柏强 章庭杰

  11月23日,刘思齐又一次来到板仓,向家砖屋的后代向可文、黄卫平、向端四、向弟良等分别从南昌、天津、长沙、平江向家砖屋赶来相聚。记者与他们交谈,离不开一个中心人物——杨开慧烈士。他们的长辈都和毛泽东、杨开慧有着密切的关系,记者也就从他们的叙述中知道了开慧烈士的几件遗事。

  这些遗事虽然不是在向家砖屋里发生的,却与砖屋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向振恺母女,保存开慧母子生前唯一合影

  黄卫平是开慧烈士姨表姐钟瑾怀的孙子,现在供职于中国水电基础局。

  他告诉记者,1950年5月,岸英回湘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得到了母亲留世时他和岸青与母亲唯一一帧照片。这帧照片就是他奶奶钟瑾怀和老外婆向振恺保存的。

  向振恺是杨开慧的大姨妈,其夫家姓钟,在平江石洞田坪,离板仓仅10来华里。向振恺生有一男一女,男孩早逝,女儿钟瑾怀嫁给长沙县杨柳冲黄家。然而钟瑾怀与母亲一样不幸——早年丧夫,丈夫黄伯厚29岁那年押货时在洞庭湖遇上8级大风,船翻人亡。因此,女儿就是向振恺的晚年依靠了,也就常住黄家。同样不幸的是向振熙,50岁丧夫,回到板仓后,也就经常与姐姐相伴。

  老姐妹常在一起,杨开慧和钟瑾怀这对表姐妹,因为“个性和爱好很相近”,在那个时间段也是形影不离。钟的“夫家住地长沙县杨柳坡”,隔板仓、向家砖屋都不远。1927年8月,杨开慧和母亲、孩子回到板仓后,“也常到石洞她姨妈家去住,姨妈夫家姓钟,离板仓也是十多里路,一住也是几个月。”如果姨妈在黄家,那么,杨开慧和母亲、孩子们也就去那里了。

  正是两家这种亲密而特殊的关系,开慧和孩子们照了相,送一张给姨妈、表姐留存。在那个年代,照片是情谊的象征。无论是向振恺还是钟瑾怀,在杨开慧成为烈士后,斯人已去,照片犹存,对于这帧照片自然格外珍重。黄卫平虽然无法说清楚奶奶、老外婆的保存过程,但从向振恺母女在听到岸英回湘后,特意从乡下带着照片来相会的情况看,这帧照片在她们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而保存这张照片,在白色恐怖中所要冒的风险,收藏过程中要付出的代价,人们可以想象。

  2. 保姆陈玉英,如何来到毛家

  黄卫平还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黄华安只比岸英大9天,也就是生过孩子的钟瑾怀,在表妹开慧怀有身孕时还得以“过来人”的身份予以提醒,帮助料理生活。于是也就有了以后陈玉英与毛泽东一家的缘分。

  解放后,毛泽东接见陈玉英时说的“见到你就像见到了开慧”那句话,感人至深。这既是毛泽东对杨开慧浓厚情感的表白,也是对陈玉英过去服务工作、对敌斗争表现的肯定。

  陈玉英在毛家做了4年保姆。在杨开慧一家三代人从武汉回到板仓后,陈玉英照顾生下岸龙不久的杨开慧,打理她们一家人生活。杨开慧被捕后,陈玉英也陪着开慧和岸英进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牢房。

  开慧牺牲后,浑身是伤的陈玉英,一手提着包袱,一手抱着正拉肚子、骨瘦如柴的8岁岸英,艰难地走出牢门,来到杨开慧的六舅向明卿家。向明卿见此,觉得不能再拖累陈玉英了,将岸英留下,让她回家。陈玉英流着泪对他说:“开慧走之前嘱咐我要带好孩子,抚育他们长大成人,我不能丢下孩子不管。”在向明卿和严嘉的照料下,陈玉英和岸英休养了一段时日。身体好转之后,陈玉英带着岸英回到板仓,和杨老太太一起照料三个孩子。五个人相依为命。

  4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听说陈玉英还在帮“匪属”做事,不思悔改,又要对她动手。向振熙含着泪对陈玉英说:“我死了一个女儿,不能再死第二个……你还是快点离开这里吧!”就这样,陈玉英含泪离开板仓,回到老家宁乡。直到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后,才通过向家与政府联系上。

  保姆陈玉英和毛、杨、向三家的关系,堪称人间佳话。那么,谁向杨开慧推荐了陈玉英?最起码有荐人识人之功!

  是钟瑾怀。黄卫平曾听奶奶生前说过,在岸龙出生前,陈玉英已在钟瑾怀家做了好几年保姆,眼下表妹要生第三胎,男人在外奔忙,家里老的老少的少,需要个得力帮手,于是就将自家保姆陈玉英介绍给杨开慧。

  3. 严嘉探监,开慧让她带镜子和化妆品

  开慧烈士最大的遗事,莫过于她“最后的日子”。向家砖屋的后代对此是清晰的。

  他们告诉记者,开慧牺牲前——1930年10月,开慧的六舅妈严嘉(向明卿夫人)不顾个人安危,带着幼女向自冶探监送物,见机暗中传递讯息。

  杨开慧从不喜欢打扮,但有一次严嘉去探监时,杨开慧托买一面小镜子和一点化妆品。当时严嘉就觉得有点异常。严嘉买好所嘱之物递给开慧时,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开慧安慰她说:“六舅妈,莫难过。杀死我一个,没关系,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她还叮嘱严嘉:“告诉妈妈,不要难过,帮我带好孩子……”

  11月14日,开慧大义凛然地从省“清乡司令部”监狱走上刑场。她贴身穿了一件新做的蓝色布衣,衣的外面罩着她与毛泽东分别时穿过的旗袍,脚穿灰色的袜子,黑色带边的布鞋。敌人把标子插在她颈上,用黄包车将她拖往刑场。

  当时,在监狱署担任会计的向澍霖(杨开慧的堂舅)刚好遇见刑车,闻风尾随而去,然后急往下学宫街向严嘉报信:“六嫂,不好了,霞妹子已被押解到识字岭,会枪毙……”噩耗传来,亲友们悲痛欲绝。

  4. 开慧牺牲后,是他们办理丧事

  开慧牺牲,一件要紧的事摆在亲属们面前:办丧事。

  对此,对家史颇有研究的向端四讲述了那令人沉痛的一幕:

  当时,处于地下的中共党组织,委托向振恺、严嘉办理开慧烈士的后事。严嘉噙着眼泪对向澍霖说:“向家的几位当家人,五伯(理卿)在零陵做事,六叔(明卿)在沅江工作,七叔(定前)在汉口大董家巷同济青布庄做生意,杨家和毛家的亲属都不在长沙。我不忍心看到开慧的遗体了。这件事,只有拜托澍霖一伯您了!”向澍霖慨然应允。

  严嘉想到装殓开慧遗体,男人有诸多不便,当即要侄媳郑家娟(向端四母亲)帮忙。郑家娟当年19岁,与杨开慧在砖屋有过交情。她迅即把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向良士交给亲人带着,同祧继家爹向澍霖赶忙办理杨开慧的后事。

  他们先到向定前入股经营的“生生盐号”拿了些钱,请了20多个店员、工友,买了棺材、石膏、明雄、寿衣等,径奔识字岭。

  郑家娟等冒着凛冽的寒风,在荒草萋萋、血迹斑斑的刑场中寻找,终于在尸堆中发现了开慧烈士的遗体。郑家娟忍悲含泪,细心地洗抹杨开慧的遗体。收拾好后,由大家帮着装殓,然后由工友杨秀生带着扛房的人与板仓亲友护送灵柩至板仓,将开慧烈士安葬在板仓后山的棉花坡上。

  不久,毛泽东惊闻噩耗,一句“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将他的全部情感寄托其中。不久,他寄来30块银元,以其儿子们的名义为爱妻修墓立碑。

  5. 30年后,毛泽东又一次“还债”

  1950年5月,毛岸英回湘探亲,还看望了姨外婆向振恺。

  岸英在这里却遇到了一件趣事:老人家说,毛姑爷把那笔钱还了就好。

  关于这件事,黄卫平笑着告诉记者,确有其事。不仅老外婆向岸英叔叔提过此事,他奶奶钟瑾怀1950年随儿子们去东北生活时,在北京转车期间也有着找表妹夫毛泽东还钱的念头。因为向振恺此时卧病在床,这笔钱到手了可以治病,万一不起则用来办丧事。钟瑾怀与时任中央统战部长的李维汉稔熟,还真的让他出具了证明,但这件事被他伯父黄普苏知道后劝阻了。钟瑾怀的儿女对老人说,我们家里先前为霞姨夫妇的革命活动资助的那笔钱,比起霞姨捐躯实在不算什么。

  原来,上个世纪20年代初,向振恺资助了毛泽东夫妇一笔钱。用途有人说是办文化书社,有人说是其他革命活动急需。不管这钱用于什么事情上,从李维汉作证的情况来看,毛泽东夫妇在革命活动中用了这笔钱。

  毛泽东知道大姨妈“讨债”的事情后,笑了笑说,这样吧,让她和杨老太太住在一起,由我供养。

  就这样,向振恺、向振熙姐妹俩由乡下搬入长沙城的希圣园居住,由毛泽东赡养。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泽东按月给两位老人寄100元生活费,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她们先后去世为止。尽管政务繁忙,毛泽东几次写信时都提到:“两位老太太身体健康,甚慰……”向振恺去世时,毛泽东还寄来300元奠仪。

  这一切,如开慧烈士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