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嫦娥”奔月背后的湖南人
2013-12-04 07:01:1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于新辰 何玲] [责编:彭彭] 字体:【

  “嫦娥”奔月背后的湖南人

  通讯员 于新辰 何玲

  当火箭拖着绚丽的尾焰,带着“嫦娥三号”壮美飞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一群来自湖南的航天人,心里满是自豪。

  他们胸怀追逐航天梦想的坚定信念,远离故土,扎根深山,为“嫦娥三号”奔月奋战多时,默默奉献着青春和汗水。

  邵东人陈利宇,特殊燃料室工程师——

  “给火箭‘验血’的人”

  在发射场上,与火箭燃料打交道的人常常被称为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因为火箭燃料不仅易燃易爆,还具有剧毒性和强腐蚀性。

  陈利宇就是这样一个“降魔英雄”,这个来自邵东县的小伙子,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特殊燃料室的工程师。在“嫦娥三号”任务中,他负责对火箭燃料进行取样、化验和数据处理工作。他说:“燃料相当于火箭的血液,而我就是给火箭验血的人。”

  2006年,大学毕业的陈利宇满怀献身航天之志,来到发射场上的特殊燃料室,成为一名火箭燃料化验师。

  “燃料合格与否,直接决定着火箭能否正常飞行,卫星能否精确入轨,化验工作容不得丝毫大意。”陈利宇对待工作极其认真,把关标准相当严格。

  “嫦娥三号”任务中,陈利宇主动挑起了低温推进剂液氧和液氮的化验把关重任。液氧和液氮的温度接近零下200摄氏度,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将拇指般粗的铁棍浸入其中,轻轻一敲就会碎成好几节,而人体皮肤一旦接触到低温燃料造成“冷烫伤”,皮肤会直接坏死。除了担心低温带来的威胁,液氧的易爆性也让化验人员如履薄冰。

  “干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测试数据,根本没有心思担心自己的安危。”陈利宇说,和大多数航天人一样,他的心里立了一根标杆:确保任务成功是头等大事。

  奋战“嫦娥三号”的两个多月里,陈利宇和同事们寸步不离实验室,化验分析了近千立方的液氧和液氮。

  宁乡人宋文波,首区遥测系统指挥员——

  “提供第一手遥测信息的人”

  对火箭点火起飞前后的数据测量,直接影响01指挥员的现场决策。

  作为首区遥测系统工作人员,宋文波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这位来自宁乡县的小伙子,2008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5年磨砺,从一名普通操作手成长为首区遥测系统指挥员。

  “我们主要负责收集火箭起飞前120秒到火箭起飞后100秒内的测量数据,传送至指挥控制大厅,生成火箭飞行曲线,供01指挥员参考决策……火箭起飞后,我们是最早捕获目标、提供第一手遥测信息的人!”谈及自己的岗位,宋文波满是自豪。

  5年来,宋文波已经参与执行了30余次航天发射,5次担任首区遥测系统指挥员,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时也使他对岗位原理知识和测试操作了如指掌。

  为迎战“嫦娥三号”发射任务,从今年9月以来,宋文波和他的遥测分队,加班加点完成了遥测系统的IP化改造、新增遥测支路改造等多项工作。为满足参与发射“嫦娥三号”的上岗要求,他还参与修改、编写了10余份共计近10万字的试验文书和操作规程。他甚至把遥测系统所有设备的图纸都翻了个遍,不断强化对设备结构和原理的理解、掌握。

  准备3个月,只为遥测220秒。宋文波坦言,只要是为了保证火箭成功升空,就算准备再长的时间,也值。

  慈利人王一雄,遥测工作站主管——

  “我是‘嫦娥’传信员”

  “嫦娥三号”发射在即,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在指挥控制大厅左侧的测试间内,王一雄紧盯着测试机柜上的数据,一遍一遍认真校对并做好记录备份。

  今年27岁的王一雄,来自慈利县,是一名土家族的帅小伙,作为关键岗位负责人,他主管测量系统的遥测工作站,为嫦娥奔月保驾护航。

  “如果没有测量系统,火箭就会‘失踪’,地面上的人就不知道它飞到了哪里。而我就是‘嫦娥’的传信员,负责把火箭飞行的测量数据传递给大家,让大家知道‘嫦娥’飞到哪里了。”王一雄说,遥测工作站的主要作用是接收火箭测试和飞行过程中测量数据和信号,将其传送给各个系统和岗位,给指挥员和操作手提供参考,指挥控制大厅里的大屏幕上显示的所有数据都是从遥测工作站传送过去的。

  2010年,大学毕业后,王一雄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一直从事遥外测试系统的相关工作。参加工作仅3年,他已经执行了16次航天发射任务。

  5台大型测试机柜、多个塔基天线、千百兆的数据量……作为遥测工作站的主管,王一雄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这个年轻人却有着乐此不疲的阳光心态,总能在繁琐复杂、枯燥乏味的数据堆里找到乐趣和享受。

  溆浦人向洪玉,箭体动力室常规组组长——

  给火箭“穿棉衣”,保持推进剂温度恒定

  深冬暗夜的大凉山寒气逼人,发射场区更是山风凛冽。12月1日凌晨1点,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在塔架6层平台上,一个身材敦实、嗓音清亮的年轻小伙子正在指挥工作人员给火箭“穿棉衣”。在他的指挥下,火箭在2个小时内穿上了一层厚达35米的“棉袄”,贮箱中的推进剂温度很快保持恒定。

  这时指挥员才脱下安全帽,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火箭可以按时发射了。”听到这句话,大家立刻欢呼雀跃起来。

  这位稳重自信、技术熟稔的指挥员来自溆浦县,叫向洪玉,现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箭体动力室常规组组长,担任过5次重要型号卫星发射任务的常规加注系统指挥员,在“嫦娥三号”任务中负责火箭的一二级发动机测试工作,是发射一线指挥队伍中名副其实的“领头雁”。

  2004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向洪玉就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常规动力系统工作,很快从一名操作手成长为常规动力系统指挥员。2012年4月,谦虚好学的向洪玉被任命为常规加注系统指挥员,指挥火箭燃料加注、动力双系统协调的工作。

  这位80后男儿,直接参加了3次“嫦娥”飞天任务。常规动力系统操作手朱现利说:“向洪玉组长工作认真严谨,经他下达的口令,我们执行起来都很放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宣传科 于新辰 何玲 供稿 本报记者 周月桂 刘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