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沩山是个好地方·毛泽东与密印寺的一段缘
2013-12-01 09:27:53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黄晓辉] 字体:【

  “沩山是个好地方”

  ——青年毛泽东与密印寺的一段缘

  本报记者 文热心

  

  上图:沩山密印寺。

  

  右图:毛泽东密印寺留宿处。

  本报记者摄

  

  青年毛泽东。(资料照片)

  

  青年萧子升。(资料照片)

  

  毛泽东说:“沩山是个好地方……”

  本报记者摄

  本报记者 文热心

  在宁乡沩山密印寺的后院,有一座新立的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的手书:“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要好好保护起来。”看得出,话是毛泽东所说,而碑文却是由“毛体”拼凑而成的。

  毛泽东与密印寺结缘,自然是1917年暑假游学期间。那次,他在这里一住三天两晚,还与方丈两次长谈,可见“缘分”之深。这种缘分一直延续解放后,虽然没有机会再上沩山,他却关爱着这个地方。

  1. 张鹤亭披露细节

  披露毛泽东关爱沩山密印寺细节的是张鹤亭,上个世纪50年代的宁乡县委书记。1977年9月,是毛泽东逝世一周年。已在省机械局工作的张鹤亭写信告诉宁乡县委,毛主席1955年底亲口告诉他,自己去过沩山。

  那是1955年12月23日至24日,毛泽东来湖南,在专列上召开座谈会,专题讨论农业合作化、讲卫生、除四害等农村工作问题。出席会议的张鹤亭见毛泽东平易近人、亲切随和,便主动汇报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毛与张就这样熟悉起来。

  张回忆说:“当时谈话两个小时,谈话时毛主席问我,双江口你去过吗?我回答说去过。毛主席又问,回龙山你去过吗?我回答说,去过。毛主席说,我也去过,那山上还有和尚。毛主席又问,沩山你去过吗?我回答说,我还没有去。毛泽东当时面带微笑,且意味深长地叮嘱道:‘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要好好保护起来。’”

  事隔38年,毛泽东仍记得沩山。

  2. “更正”上山路线图

  喻立新是宁乡沩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也是沩山文化研究专家。

  毛泽东游学沩山是他的研究重点之一。毛泽东同伴萧子升写的那部《我和毛泽东一段曲折经历》是他的资料之一。他说,萧子升书中上山路线图存在着明显错误。该书说,毛萧游学宁乡期间的路线是:长沙-何叔衡家—宁乡县城—沩山。熟悉宁乡地理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不合常规。

  何叔衡家就在沩山山下南面的杓子冲,翻过九折仑就是。毛萧不可能到了何家后再转回县城,再折回原路上沩山。其实际游学路线应为:长沙—宁乡县城(玉潭镇)—回龙山—横市—黄材—何叔衡家—巷子口—九折仑—沩山。然后,又经景区“十里画廊”下山,再入巷子口向七星街、伏口(今属涟源)方向前进。

  3. 上山不为张三元

  张三元何人,1918年火烧沩山密印寺的农民起义领袖。

  历史的巧合是,毛泽东先一年上沩山,第二年便发生了张三元沩山起义。

  10年后疾呼农民运动“好得很”的毛泽东,最初的“放火点”在沩山?

  喻立新告诉记者,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宁乡县革委会计划筹建“毛主席早期在宁乡的革命活动纪念馆”,组织人员专门对毛泽东1917年游学活动进行调查。

  参加调查的同志于1968至1969年间,把重点放在毛泽东当年上沩山是否考察了农民运动、是否与农民领袖张三元有过接触上。如果“是”,那就是个惊天的发现,毛泽东从事农民运动的历史要提前好几年。可调查结果为“否”,当地老人回忆,张三元从来没有会见过读书人。

  此时的青年学子毛泽东和农民领袖张三元,是社会两个层次的电子,运行轨迹不在同一空间。

  4. 法一和尚说故事

  调查组也找到了法一——那个当年接待毛萧的小和尚。

  在毛萧游学沩山期间,法一是方丈的贴身服务僧,两人与方丈的联络都是通过他。萧子升书中说:“法一,十五岁,很会说话,字也写得很好。”书中还写道,“我和毛泽东就离开了寺院,向山下走去。法一送我们到山脚,洒泪而别。”法一也陪毛泽东游过月夜下的沩山。在小河边,毛泽东还为他题了《归国谣》在扇面上,词曰:“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这说明,经过3天的接触,三个人成了好朋友。

  不过调查时,法一已经还俗,姓姜,住在黄材镇。因为60年代初期,密印寺成了沩山人民公社驻地,和尚均被遣散。法一给调查的同志讲了毛泽东在密印寺的经过,其中就有毛泽东“万佛之中指金佛”的故事。

  只是,调查组认为法一讲的带有迷信色彩,不可信,又没有革命意义,也就没有列入建馆内容,更没有存档。

  5. 来历不凡是方丈

  毛泽东与萧子升在密印寺期间的主要活动是两次会见方丈。

  萧子升在书中说,他们到达密印寺后,是法一安排他们住下的,可当二人提出要拜见方丈时,却被拒绝。但由于毛萧二人一再坚持,法一就答应把由他俩签名的一张便条送给方丈。“约摸十分钟,他们回来说方丈愿意马上见我们”。

  方丈注视一番来客,然后抬手一指:“这位施主是毛泽东。这位施主是萧瑜(子升)了。”

  “你怎么会知道?”毛泽东不胜惊讶,

  “两位施主是签了名的。”方丈不紧不慢地看着桌上的便条说。

  “可是,你怎么知道我们谁是谁?”萧子升追问。

  方丈答道:“毛施主一个字要占两三格,而萧施主一个格能写两个字。字如其人的道理,贫僧略知一二。”

  见字识人,方丈实非凡品。

  喻立新说,在关于沩山史志中,方丈的名字唯缺1905年到1918年这一时段的。因为这位方丈在张三元放的那把火中身亡。他们经过多方查证,也只是在省文史部门编辑的一本诗选中,发现了一首追怀诗,诗的注释中有:某某僧,沩山主持,在戊午年“以身殉佛”的文字。作者系名流。这就说明,方丈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之辈,而是在僧俗两界均有名气之人。萧子升在书中也说,“主持方丈又是一位大学者”。此言不差,不然,他何以与俗界名流交往?还因为密印寺具有南方“佛学院”的功能,不是德行高深,安有如此僧界地位?

  6. “大本大源”是什么

  其实,法一说的“毛泽东惊天一指认金佛、大和尚(方丈)执意邀毛谈佛经”的故事,早就在沩山一带流传。那故事大致意思是:毛萧二人原计划只在密印寺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天空乌云密布,他俩准备参观万佛殿后离开沩山。在万佛殿内,碰巧遇上刚做完早课的方丈。方丈说万佛之中有一尊纯金佛像,平凡之人很难辨认出来。毛泽东绕行殿内,对着一尊佛像一指。方丈心中一惊:“佛门之外,一眼认出本殿金佛,唯有这年轻人。”方丈送两人出殿,只见乌云渐渐散去,天上的太阳射出了万道光芒。方丈更加诧异,于是定要邀请毛泽东,前往客堂谈经论道。

  在萧子升书中,也有如此记载:“第二天早上当我们说要离开时,和尚们告诉我们说,方丈请我们再留几天,并且当天下午想再见见我们。”萧子升没有说明“被留”原因,法一的故事却道明了。

  毛萧与方丈谈了些什么?

  1917年8月23日,也就是毛泽东刚游学回来没几天,给他的老师黎锦熙写了一封信,从中可见一“斑”。

  信先告诉黎锦熙“游学”的大致情况,然后就谈起了“感慨”。

  感慨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之源”,意思是“要改变中国混乱局面,必须改变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思想,应该找到大本大源”。

  “大本大源”是什么?毛泽东在信中没有全盘托出。其实,这次游学到达益阳后,他就有了明确结论,“大本大源就在工农群众”。

  有学者如是说,毛泽东“救国救民的大道理”最有可能是在密印寺与方丈的几次长谈中顿悟的。确实,方丈与毛萧谈了哲学。萧子升在书中也说,(第二次谈话中)“他(方丈)一直侃侃而谈,最后触及到孔子和老子”。看来,方丈这位大学者,把自己对儒、释、道等哲学经典的独到见解传授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也从中得到启发。

  7. 红色文化的元素

  记者来到毛萧当年留宿处。

  这里是僧房西边的一线房子。毛萧二人和方丈长谈的禅房,就餐的斋房,两人的住房,虽然仍是土墙木板门窗,可已被黄红相间油漆刷得一新。据知道内情的人告诉记者,原来就那么一间房,后来参观的人多了,才把其他房子也“拉”来划入“纪念”范围,才弄成现在的规模。不过,这些房子当年肯定在毛萧的活动之内,进入“纪念”范围也合理。

  沩山是一个佛教文化、青铜文化、风景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综合体。其中,毛泽东游学这里是红色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