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名字都上中国史——向家砖屋(三)
2013-11-19 09:49:2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责编:黄晓辉] 字体:【

  名字都上中国史

  ——向家砖屋(三)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通讯员 黄柏强 章庭杰

  

  向列阶、向寿吾的墓。 本报记者 摄

  

  李元簇为向家砖屋的题词。

  

  ▲向钧与向自冶合影。

  (除署名外其他照片由向端四提供)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通讯员 黄柏强 章庭杰

  如果说刘思齐的砖屋之行,完成了岸英遗愿的话,那么,这砖屋在另一个人心里也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虽然未了心愿,却“以口代行”,表达对这里的怀念。

  他就是李元簇,当年曾是台湾地区“第二号”人物——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副总统”。按世系算来,他是开慧烈士的姨表弟。他在砖屋生活过10年时间——1937年至1947年。

  之所以提到李元簇,是因为砖屋的后代好几位都上了中国史。

  1. 山坡上的两座坟茔

  在向家砖屋东面的山坡上,有着两座坟茔。右边一座安息着向寿吾,左边一座安息着向列阶。

  从平江石洞砖屋世系表得知:砖屋第一代向曾贤生子贵铎,贵铎生五子,即国源、国涵、国鸿、国洽、国漳。国源生子寿吾;生女泰媛配板仓杨书樵,也就是杨昌济的父亲。国洽次子列阶无子,仅生女喜慧。

  向喜慧两岁丧父,十几岁丧母,她是由堂伯父向寿吾带大,长大后嫁给平江李传宽,生有元华、元庭、元筹、元簇、元笏。

  列阶是李元簇的外公,寿吾是开慧烈士的外公、向钧烈士的祖父,他们是堂兄弟。

  2. 墙上挂着“砖屋”两字

  在向家砖屋第一进东头房子门口,挂有“李元簇先生及其家人居住的房子”的牌子。

  现在里头墙上挂着李元簇2011年9月回湘探亲时的一些照片、资料,还有一幅题词——“砖屋”,系李元簇的亲笔。

  关于这题词的由来,李元簇的外侄女向良羽(别名静雅)在《李元簇先生会见纪实》一文中有如此回忆:

  “钰叔(即李元簇)是我祖父的亲外甥,国民党政要……1948年离开长沙到台湾,迄今已经63年了……(9月21日)宴席设在沿江大道通泰街附近‘好食上’……”

  “钰叔尽管须发斑白,却是鹤发童颜,那两道眉毛很像当年我祖父的,令人遐想……”

  “在长沙读书时,他风华正茂,就住在长沙市一仓里4号我家,放学回来便到楼上做功课。天热得很,别人穿汗衫还得摇着扇子,他却一身学生装,穿戴得整整齐齐……”

  “……我和钰叔合过影后,便将事先准备好看相册《钰叔,良士表妹想念你》,捧给钰叔。”

  “照片拍摄的多是‘砖屋’建筑。‘砖屋’是我们向家的老屋……钰叔一家人曾在‘砖屋’居住十余年,对那里的故人往事记忆深刻、饶有兴趣。”

  “钰叔此时已沉浸在回忆中……‘我家住在东边,堂屋北头还有楼梯……我和哥哥住在楼上……’钰叔向立天(他的次子)一一介绍:‘我舅一家对我们就像自家人一样,我这表嫂(指我母亲郑家娟)待我比亲嫂还亲’……我问钰叔是习惯听长沙话还是习惯听平江话。钰叔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说:‘你们的平江话不标准,砖屋那里鸡叫三县——平江、长沙、湘阴(话特别)’。又说:‘我是想去向家(停顿了一下)……到砖屋看看。’‘那明天就去吧?’‘明天我们要走了。’我又调侃地说,‘那就今晚去吧?’‘下次去吧!’当我代表兄姐邀请他到我家吃饭时,他微笑着说:‘下次吧,下次到砖屋吃吧!’”

  “(作者的哥哥写了一首《偶感》,送给李元簇。)我打趣说:‘诗写得好,字不怎么样。’钰叔连说:‘诗好,字也好!’我连说:‘你的字才好呢,能给我们砖屋里题词么?就‘砖屋’两个字。’他欣然答应,‘要署名么?’‘请署上你的大名。’‘我写好寄来’,他爽快地答应了。”

  “砖屋”二字下面有注解,是当年12月寄回大陆的。

  3. “‘砖屋’离板仓不远”

  记者在观看这篇“纪实”时,注意到其中李元簇说的一句话:“‘砖屋’离板仓不远。”

  此话意味深长。

  板仓,那是他开慧姨表姐家,而姨表姐夫就是毛泽东。李此时想到了他们?或许想到了其他什么?

  一个事实是:“向定前与向振熙等系亲姐弟,同时与李元簇的母亲向喜慧系过继后的兄妹。定前的生父寿吾与喜慧的生父列阶系堂兄弟。喜慧两岁时,其父列阶逝世。寿吾同情和支持喜慧母女,为支撑起这个家庭,便将最小的儿子定前过继给列阶。”既然如此,那么李元簇的母亲喜慧与振熙等由“堂”而“亲”——“亲姐妹”。

  李元簇读高小时父亲去世,其母带着他们兄弟姐妹5人回到外婆家砖屋居住。他在长沙读书时入住“亲舅舅”家,更是在情理之中。虽然过继,定前与振熙还是同胞姐弟。

  开慧被捕后,是定前派他的“同济青布庄”店员杨振湘护送振熙去南京,找章士钊等社会名流设法营救。定前在武汉得到开慧牺牲的消息后,要儿媳郑家娟协助向澍霖(定前等的堂弟)到识字岭收殓烈士遗体,并从他入股的“生生盐号”拿钱置办棺木。为防止何健加害岸英兄弟,定前又派杨振湘护送振熙和三个外孙到南京,再与在南京的李崇德将三兄弟护送到上海毛泽民夫妇身边。

  李元簇自然明白其中原委。“板仓杨”是亲戚,他心里很清楚。

  4. “忠实能干的同志”

  离开李元簇和家人住过的房子,记者又来到向钧烈士生前的卧室。

  向钧,现在许多人不知道其名,但却是毛泽东亲自培养的中共早期重要干部。《毛泽东选集》第二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举了衡山县许多例子,“农会势盛地方……从前祠堂里‘打屁股’、‘沉潭’、‘活埋’等残酷的肉刑和死刑,再也不敢拿出来了。女子和穷人不能进祠堂吃酒的老例,也被打破。衡山白果地方的女子们,结队拥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族尊老爷们只好听她们的便。”

  衡山县农民运动的领头者是谁?地方执委会书记向钧!有人如此评价说:“声势浩大的衡山农民运动是全省农运的先声,对全省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影响很大。”毛泽东在衡山考察期间,向钧是陪同者。

  向钧系杨开慧五舅向理卿之子。理卿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在兄弟中却排行第一。在寿吾老人去世后,理卿及弟弟明卿、定前成了向家砖屋掌门人。因此,开慧烈士生前避难砖屋的生活、安全,都出于他们的安排;喜慧、元簇母子砖屋一住10年,受惠于定前,也得益于理卿、明卿。

  向钧在长沙求学时,深受表姐夫毛泽东的影响。1923年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还做过湘潭县委书记、安源县委书记,湖南省委农民部长和组织局负责人,并任湘鄂赣军委委员。可以说,年轻的向钧无论在农民运动还是工人运动、武装斗争中,都有杰出的表现。解放后,毛泽东称赞向钧“是一个忠实能干的同志”。只可惜,1928年1月24日,向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长沙教育会坪,年仅22岁。

  为纪念烈士,向家砖屋经过修缮后,挂上了“向钧烈士故居”的牌子,并在2010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5. WTO副总干事

  2013年8月17日,易小准被任命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副总干事,成为该组织首位来自中国的副总干事。

  易小准何人?湖南省长沙市人,做过国家商务部副部长,曾任我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和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副代表等职。

  易小准的外祖父向明卿、外祖母严嘉、母亲向自冶,也是从砖屋走向北京的。向明卿是开慧烈士六舅、向理卿的大弟弟。向明卿和夫人严嘉都是有新知识的文化人。毛泽东与向明卿这位辈分大过自己、年龄却相近的读书人有一种亲近感,两人有许多共同语言,因而相处甚密。

  毛泽东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时,向明卿从事地下交通工作,多次报信让毛泽东脱离险境。1923年春,毛泽东闹工运,得罪了湖南当政者赵恒惕,后者派兵抓人。第一次,向明卿事先从杨昌济生前好友杨宣诚处得知消息,雷急火急地跑到毛泽东处报信,让赵兵扑了一个空。第二次,向明卿从华实纱厂一位亲戚黄藻奇处得到消息,便急匆匆赶到清水塘叫毛泽东赶快走人,让赵兵再次一无所获。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后,向明卿、严嘉夫妇冒着生命危险,为毛泽东和杨开慧秘密传递书信。解放后,毛泽东评价向明卿“是个忠厚老实人,是个好人”。

  杨开慧牺牲后,中共党组织自然不能公开出面治丧,决定由向振恺、严嘉等以亲属名义料理烈士后事。在各方亲友们的帮助下,他们将开慧安葬在板仓。

  1956年,在毛泽东的关心下,向明卿由中央统战部推荐,被安排为北京市文史馆任馆员。他的女儿向自冶在中办工作,与易克俊结婚。易小准是他们的儿子。

  向家砖屋,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