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往事六十三年前——向家砖屋(二)
2013-11-13 07:51:1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责编:彭彭] 字体:【

  往事六十三年前

  ——向家砖屋(二)

  

▲杨老太太八十寿辰。

  

▲李春秀向记者讲述毛岸英当年作报告的情景。本报记者 摄

  

  

毛岸英给向复的信。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向端四提供)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通讯员 黄柏强 章庭杰

  刘思齐踏上了替岸英还愿之路。

  引导她参观的主角是向端四。他对“板仓杨”与“砖屋向”的关系研究得非常透彻,对岸英那次回湘的活动非常明了,对那次留下的遗憾原委也很清楚。

  1. 杜业可,本报特约记者作陪同

  但向端四也有一个内幕不知,即本报特约记者是岸英那次回湘的陪同者之一。

  1950年4月中旬,毛泽东决定派长子岸英回湘,让其给外婆向振熙八十寿辰上寿,并为其母亲杨开慧扫墓,同时看望在湘的亲友。

  岸英回湘,中央办公厅制定了保卫措施和活动方案。

  到湘后谁来陪同,中央办公厅可是费了一番心思。当时,湖南刚解放不久,社会治安尚未稳定,国民党残余及地方反动势力并未完全消灭,毛岸英此行具有一定风险。在制定的安全保卫措施中第三条规定是,陪同毛岸英同行的工作人员,除必须是政治上可靠、对湘潭较为熟悉外,还必须具有摄影技术及文字记录能力。

  为此,毛泽东邀请梁漱溟到中南海晤谈,询问湘潭梁家的情况。梁系湖南“梁氏五兄弟”中的老三(焕彝,字鼎甫),在《国民日报》当记者时才改名“梁漱溟”。梁漱溟与杨昌济是老友,和毛泽东是乡亲和老熟人,两人也就谈家事了。

  梁漱溟告诉毛泽东:长沙还有梁焕廷(老五)的女儿梁培荫等。梁培荫已经结婚成家,其夫杜业可也是长沙人,现在是音乐学院的系主任,1937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的俄亥俄大学,专业是摄影与音乐,获硕士学位。毛泽东认为杜业可完全符合陪同毛岸英返乡的人选条件。

  于是,杜业可被调入新湖南报社,可他自问“这是为什么”。

  到位后,“新湖南报特约记者”杜业可就陪同毛岸英在湘活动。随行的工作人员则拍摄了500多张革命老区的乡亲及遗址、遗迹照片,记录了50多位革命老人的回忆文字。其中,部分照片交由杜业可留在新湖南报社进行技术处理、洗印、放大后,连同整理完成的文字资料等,一并由组织送到北京,存入中央档案馆。毛岸英回京后,曾给杜业可写了一封信,对他陪同返乡的工作表示感谢。1953年,杜业可调北京工作。

  2. 小插曲,临时充任俄语翻译

  向端四曾对岸英此次回湘时间作过考证。可以肯定,那是1950年5月。

  因为,当时有一个苏联代表团赴长沙、广州访问,岸英随其专列回湘。这既保密又低调,完全符合中办的要求。

  没想到,车停郑州时,遇上了“突发事件”——河南省党、政、军领导和群众代表数千人到车站隆重欢迎。苏联代表团团长在欢迎仪式上即席发表了热情、友好的演讲。因没有讲稿,随行的年轻翻译译得结结巴巴,不时还“卡壳”,场面非常尴尬。正在为难之际,一位青年站了出来,他大方得体地向苏联客人示意,然后又流畅准确地将苏联代表团团长的演讲翻译出来。这青年就是随行的毛岸英。因此,有关资料也就如此记载:“毛岸英这次南下是公私兼顾,他随苏联代表团来到武汉,给李克农当了几天翻译后便匆匆赶往长沙探亲。”

  2002年,当年曾经与毛岸英兄弟二人同在莫斯科东方学院学习、曾经担任过苏联《真理报》记者的杰留辛回忆道:“大约是在1950年45月份的时候,我作为新中国建国后苏联第一个大型青年代表团的翻译,前往中国北京、广州、上海工作了两个月时间。非常巧的是,毛岸英当时也作为翻译人员,参加了苏联青年代表团的陪同工作,使得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

  还有资料如此记载:这个代表团在长沙访问时,省委书记王首道听到岸英说着一口标准的俄语,非常吃惊,开玩笑地问他:“你的中文好还是俄文好?”岸英回答道:“我更热爱我的母语。我是中国人的后代。”

  其实,岸英这次当翻译,是“救场”和“客串”。

  3. 在板仓,遇到杨家划成份事

  向端四告诉记者:岸英回到湖南,其实并没有“看望”、“上寿”、“走访”那么简单。

  私事,靠亲情就可以处理。譬如,岸英先来看外婆。当时,舅舅杨开智问他,怎么穿得这么寒酸?便拿出钱来为他添置了一套蓝色的中山装。他坐火车从北山下车时,恰好碰上了一位儿时的老师,可掏遍身上,只有几张零票子,于是便买了两个烧饼送给对方作礼物。他送给向端四父亲的是两盒茶叶,杨开智是茶叶研究所的,他舅舅给的。可岸英偏偏遇到了“公事”:土改划成份。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湖南的大规模土改运动在1950年的12月份,但岸英在板仓处理外婆家划成份一事却是铁定的事实。这里试点?

  今年10月11日,记者见到了当年听过岸英讲话的李春秀。李今年93岁,耳聪目明,解放前讨饭时到过杨家,见过杨开慧——“就像画那个样子,穿青裙子,白衬衫”。她也见证过杨开慧的丧事,还记得“料”(棺材)是黑色的。谈起当年岸英在板仓那一幕,她说时间大概是农历四五月间,岸英在板仓杨公庙的戏台上,对他们这些土改积极分子100多人讲话。“他说:‘解放了,我们要土改,要划成份了。划成份,从我外婆家开始。成份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还有小土地出租。我外婆屋里有田、有地、有房子,得划地主。划成份,就从我外婆屋里开始。’说到此,他用手往对面杨昌济故居一指。他还说,‘我叫毛岸英,我娘死得早,我是外婆带大的,但划成份这个事不能例外。’”

  她还记得,岸英讲的大都是板仓土话,但话中还是有些“塑料”,在北方搞了那么久,难免。

  “毛岸英走后,杨昌济故居分给了缪云辉、杨服理、陈明信等5户贫农,直到(上个世纪)六几年修纪念馆,才收了回去。”李春秀还说。

  4. 向端四,披露一个会前内情

  向端四告诉记者一个内情:毛岸英在杨公庙讲话之前,其实还开了一个小会,参会的贫协干部和土改积极分子10多个人。毛岸英开门见山,问大家:“我外婆家该划什么成份?”

  有人说,自由职业者;有人说,中农;还有人说,富农。贫协主席说,按照政策该划地主,接着算了杨家的田、地、房子。贫协副主席迟疑地说,这好么?毛岸英在征询了与会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后问:杨家有劣迹么?大家说,没有,杨开智一年到头只回个一两趟,就收点租、钓点鱼。毛岸英说,按政策办,划地主,可杨家为革命牺牲的人多,可以免于斗争。但是,要放一挂鞭子向贫下中农谢罪,交出田、地、房及家具等。

  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那次讲话。

  扫墓、看亲友;开大会,开小会,还得做舅父舅母的思想工作……岸英用时超过了计划。当在板仓事宜处理完,准备动身去砖屋时,岸英得到的消息却是舅外公、姨奶奶们正在长沙城里等他,而且步行从板仓到向家砖屋,来回得一天时间,实在安排不过来。岸英只好遗憾地说,那就下次再来。

  5. 刘思齐,三次流泪在砖屋

  记者在砖屋里徜徉。

  这里48间房子都有故事,而让记者最感动还是刘思齐三次落泪的故事。

  第一次落泪,在向吉安房间。向吉安也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刘思齐一见照片上的向吉安穿着志愿军服装,就问:“也是第一批入朝的么?”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流泪了。因为她见“此人”想到了“彼人”——毛岸英就是第一批入朝的。

  第二次落泪,在杨开慧房间。她抚摸着开慧烈士生前用过的镜子,问“妈妈躲难时就住在这里?”。人们告诉她,自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后,板仓杨家周围都是暗探、特务,一有风吹草动,杨开慧就带着岸英三兄弟和保姆陈玉英躲到这里。杨、向两家两代联姻,亲情非同一般。开慧一来,当家的五舅(向家长子)就给她安排两间房子,一间给开慧,一间给保姆和三个孩子。见物思人,刘思齐自然落泪。

  第三次落泪就在隔壁的岸英三兄弟房间里。这里不仅陈列着毛泽东解放后接见陈玉英的合影、岸英三兄弟在上海幼儿园的照片,还陈列着岸龙的摇窝、站篮等。看到这一切,刘思齐能不落泪?

  中秋节的夜晚,月光如水,已替岸英还了愿的刘思齐回到板仓。她谢绝了人们的安排,一个人静静地呆在房间里,和岸英跨越时空,共度这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