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曾应明谈民间文化产业创意:做“精致产业”
2013-11-11 06:14:1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责编:荆彩] 字体:【

  做“精致产业”

  ——曾应明谈民间文化产业创意

  本报记者 文热心

  11月2日,在第九届湘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会上,湖南湘绣城与台湾安露缇签定了湖南生物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合同。

  湘绣城总经理曾应明告诉记者,建这个园,既是企业发展外延式的扩张,更是为引进台湾的文化产业创意理念,为我省民间文化产业走“精致型”之路摸索经验。

  创意,把资源转化为财富

  曾应明另一个身份是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他一直在探索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他认为,我省民间文化资源丰富,譬如,湘绣、陶瓷、雕刻、编织、剪纸等。但是,就全省整个民间文化产业来看,资源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目前,将把资源做成产业的观念已是共识,而怎样把产业做成“精致型”的,即让资源真正转化为财富,似乎办法不多。因此,民间文化产业必须来一次质的飞跃。通过文化创意这一环节,依靠人的智慧、技能,借助于高科技,通过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价值产品,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借鉴台湾文化创意优势和世界眼光,对于提升我省民间文化产业,意义十分重大。

  冲动,以新的理念为前导

  他说,近些年,湖南民间文化产业企业家们和各个行当的大师们,在创意上作过许多实践和探索,也收获了局部、初步成功的喜悦。譬如说,在开发新产品方面,湘绣业出品了新“潇湘八景”,铜官陶瓷出品了“泥土味”十足的艺术陶,醴陵产生了“毛瓷”、“红瓷”这样名瓷,等等;在培训人才方面,湘绣进了大学课堂,衡东剪纸开办了培训班等;在产业发展方面,许多行当都成立了工作室,创办了工厂等。但是,我们就是产生不了台湾莺歌这样的陶瓷重镇,产生不了绿世界那样的生态农场,剥皮寮那样的旅游景点。

  原因就在于,我们懂得创意的重要性,也有着创新的冲动,但我们缺的是先进理念。

  他告诉记者,在“2013年湖南两岸文化周”期间,他考察过台湾的莺歌镇。发现那里的陶瓷已形成“内容密集型产业”。这个镇除生产质精量大的工业瓷和建筑用瓷外,做得最好的却是生活陶和艺术陶。镇里的老街上,餐具专卖店、老莺歌陶瓷世家、工厂直营商店、艺术中心、陶艺家工作室,共有110家,而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生活陶瓷器皿创意的精细化。譬如说,那些陶瓷上刻有“刘董事长”、“陈社长”、“李总经理”、“王先生”、“张女士”等字样。顾客一看,好像是专为自己设计的,也就产生了购买的冲动。正是这种把顾客精细到某个具体人,为莺歌陶瓷艺术注入新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这也印证了一位台湾文化创意名家的观点:“文化创意产业不在于卖什么,而在于怎么卖。”

  创意,必须以新的理念为前导。

  “精致”,必须以“三化”来确保

  曾应明认为,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民间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

  他概括台湾的文化产业创意的三个特点,即精细化、个性化、特色化。

  他说,如果说,台湾莺歌镇陶瓷产业走的是典型精细化之路的话,那么“绿世界”生态农场的个性化给人印象深刻。这个园子虽然占地只有70多公顷,却将世界上许多生态形式“揽进怀中”。剥皮寮的打造,说明创意者是围绕人的情感需要做文章。剥皮寮本是台湾台北市一个老街区地名,一个很世俗化的街区,茶馆、表店、私塾、米铺、浴室、理发店、日式旅馆……市民过日子的设施什么都有。对比台北现在遍地高楼大厦,这里既能满足老人们的怀旧心理,又能让年轻人见识百多年前的生活情景。因此,台北文化部门在这里大做文章,又是拍《艋舺》电影,又是大兴土木翻修,打造出一个有名的景点。现在这里可是游人如织。

  尝试,重在变革固定模式

  曾应明告诉记者,和台湾安露缇合建湖南生物文化产业园,是引进台湾文化创意理念的一个尝试。

  愿以这次尝试,摸索出经验,树立起样板,以此来让湖南民间文化界看到创意的奇效,从中得到启发。希望民间文化产业界的人士在得到启发的同时,变革固定模式,包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譬如说,我们的民间文化产业界,既要重“山花奖”杯(民间文艺国家级奖项),更要重顾客口碑;既要重同一品种大规模式生产,也要重个性化作坊手工式生产;既要重“象牙塔”式的艺术品创作,也要重民间文化元素渗入世俗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