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扶持实体书店,首推图书价格立法
2013-11-07 06:42:1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金雨] [责编:荆彩] 字体:【

  欧阳金雨

  曾被评为株洲“最佳学术书屋”的席殊书屋,是不少市民的精神家园。如今,为勉强维持经营,书屋竟兼卖起了新疆红枣。待租期一到,它将彻底从书友眼中消失。当地文化部门称,已关注到民营书店的运营现状,将报请政府扶持,尽可能让书店在城市中有一席之地。(11月5日《三湘都市报》)

  实体书店的不断萎缩,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事实。政府有责任对其扶持、保护,也已经凝聚了共识。如何扶持?各方意见则非常活跃,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及创新发展模式等等。但是,给点优惠、给点补贴实体书店就能“枯木逢春”吗?笔者以为不然。

  实体书店靠什么来维持正常运营?很简单,是现金流。图书销售本身是微利行业,只有获得相当的销售量,才能维持一间书店的经营成本。如报道中所言,许多书店业主的出发点是文化理想与情怀,并没指望赚多少钱。但如今毛利低得连基本的运转都无法维持,只能无奈关门。

  书店运营如此举步维艰,原因到底是什么?业内异口同声认定是电商恶性的图书折扣战。

  虽然我国的图书是明码标价,但是在销售环节却成为自由市场,随意打折。电商正是利用图书的潜在弹性,用打折来吸引流量,而后从其他商品的销售中获得巨额利润,却以消耗实体书店的元气为代价。

  愈演愈烈的折扣战,读者并不是赢家。看起来折扣让书价便宜了,但实际上图书定价增幅更大,最终越折越贵,眼下一般图书的新书均价超过50元即是明证。

  反观欧洲国家重视严格的图书销售制度与价格立法,先用价格立法保障实体书店的销售收入和基本毛利,培育造血功能,然后再用减税政策补充元气。

  实体书店有了元气,就有了创新、拓展的可能。比如,让书店提供书籍的同时,承担休闲甚至社交的功能,从销售业向服务业转变;开辟专业化、个性化的书店,让人既能享受到发现的乐趣;举办专题讲座、展览、读书会等等,铺垫图书营销的人性化策略。

  因此,扶持实体书店,当务之急是推动图书价格立法。只有合适的利润空间让书店经营下来,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市民的精神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