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这边有色调浓郁的风景【雷达】
2013-11-03 08:24:3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黄晓辉] 字体:【

  王蒙最近拿出了他主要写于文革时期,文革后有所修改,却一直尘封着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小说长达70万言,写上世纪60年代前期新疆农村的生活,以伊犁事件背景下一桩公社粮食盗窃案作为切入点,在若即若离地破解悬念的同时,展开了丰富多彩的伊犁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巨大的文革前夕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色调浓郁的风俗画。有人戏称这部作品为“出土文物”,它也确实沉睡了多年,一朝见天,对于当今读者、当代文学史和王蒙本人,无疑都是重要的,但它同时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这部写于文革的作品,究竟有怎么样的思想艺术质地,应该怎样评价它的审美形态,怎样确认它的文学史地位,以及怎样把它放在当代文学史的序列和王蒙的创作序列中来看。

  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这话很适用于理解王蒙的这次写作,我甚至把它作为最重要的原因。看得出来,王蒙非常喜爱维族,哈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民,他好奇,赞赏,肯定,认同之情溢于言表,在他们的幽默与他的幽默之间,好像找到了知音和同类。王蒙于1963年“自我流放”,申请从北京来到新疆,后至伊犁,借住在当地维吾尔族农民的家中,与他们一起下地植种,同室而眠,朝夕相处如家人。后来,他成了生产队的副队长,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王蒙喜爱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小说中对伊犁的自然风情、物产、气候、风俗,都极为欣赏夸赞。且看写伊力哈穆归乡一节:进伊犁的过程就是赞伊犁的过程,车上人说什么阿勒泰山太冷,冬天得提着棍子,边尿边敲;吐鲁番太热,县长得泡在浴缸里办公,而伊犁,插一根电线杆子也能长出青枝绿叶,说伊犁人哪怕只剩两个馕,也要拿出一个当手鼓敲打着起舞。作品写劳动场面堪称一绝,不论舞钐镰,割苜蓿,还是拌石灰,刷墙壁;写吃食则满嘴流香,无论打馕和面,还是烤羊肉,喝啤酒,总之,吃喝拉撒、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宗教生活,都写到了。事实上,最根本的还是写出了他们幽默、机智、豁达、浪漫的性格,总体上生动地表达了维吾尔人民的原生态的生存方式、思维理念、宗教文明,以及积淀在其民族性格中的精神原色。

  在他的笔下,热爱人民,热爱劳动,追求光明和幸福,讴歌生活是多么美好,相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胜利,于是在文体上夹叙夹议,常常禁不住要站出来抒情,大段抒情随处可见。

  所以,《这边风景》也可看作是一支人民的赞歌。它有较强的政治性,却有更强的人民性、理想性;后一点救了这部作品。与《青春万岁》比,虽然沉郁了许多;与《组织部来个年轻人》比,虽然少了一种自负与尖锐,少了批判麻木不仁的那种锋芒,变得小心翼翼,但“林震”还在,他的浪漫主义的革命理想遇到挫折后,理想主义未变。王蒙是主动要求来到伊犁的,此前他不愿更平安地当大学教师,也不愿蹲城市机关,而是选择走向民间,走向基层,扎根大地,不无浪漫成分。他说他是毛泽东《讲话》的认真的实践者,并非虚语,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有《这边风景》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