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鲜活的莫高窟【宋建民】
2013-10-10 19:49:4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宋建民] [责编:黄晓辉] 字体:【

  □宋建民

  走进西北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我不禁记起了关于如何了解莫高窟的一则民谣:“游四百九十二个佛窟,看三千大大小小的佛雕,读四万五千平米的佛画,观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我想偌大一个莫高窟,积淀着千年以上的艺术历史,收藏着万幅以上的艺术珍品,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去解读完,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好在有莫高窟艺术博物馆的专家指点和带领,才使我们在不长的时间里,亲身领略了她那鬼斧神工般的艺术风采。

  清晨,我们披着一抹朝阳行走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栈道上,时而登上一级级陡峭的石梯,时而躬下身子小心地穿过一个个山洞。行走在这条由石块、圆木搭建的狭长而崎岖的古栈道上,仿佛在千年的艺术长廊中穿行,仿佛在与一个个鲜活的古代人物对话。

  303号石窟。这座石窟开凿于隋朝初年,进入窟中,一幢奇特的须弥山形中心柱就呈现于眼前。中心柱直通窟顶,它的上半部为须弥山状,呈上大下小的圆形七级倒塔,上六级倒塔是彩塑神佛,最下一级靠底座方形四面龛的是塑仰莲花及首尾相接的四条龙。石窟的顶部和四壁是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壁画,窟顶是神女飞天的模样,四壁是千佛画。四壁下方是山水林石和普通人家,这天上人间构成的壁画,勾勒出了佛教神秘的宇宙观。看到这造型奇特的须弥山形状和构思奇异的壁画,忽觉眼前一亮,便仔细端详起石窟四壁图景。上方是飞天装饰带,下方是山水画装饰带,两条装饰带将天上与人间区分开来,画得十分逼真。我不禁记起唐朝诗人李白曾写的《咏仙女》一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用这首诗形容这飞天壁画的情景,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当我们沉浸在这神态生动造型各异的画中珍品喜悦之时,陪同者的一句话让我们更是喜出望外。他说:“如果说莫高窟的壁画活泼传神,那么莫高窟的雕像更撼人心魄”。不由分说,我们又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跟随当地同志朝着雕像石窟走去。

  跨进96号石窟,我们就被眼前的情景所征服。这座约摸有9层楼高的弥勒佛像,在微弱的灯光照射下,神态自若,他的双眼微启,鼻翼高耸,嘴唇紧闭,显得十分威严又不失慈祥。那微微翘起的手指好似在轻轻敲打着法帽。其鲜活的情景,就像一个巨人坐在我们的面前,和蔼可亲地与我们交流。据陪同者说:“参观了坐着和躺着的佛像,就能洞悉佛像雕塑艺术的真谛,你们也就不虚此行了”。带着十分期盼的心理,我们步入了第158号石窟。听介绍,这座石窟是中唐盛时创作的,是按特大棺材式样打造。这躺着的佛像实则是佛陀的“涅槃”像。那侧卧着的佛陀,显得十分宁静、慈祥和怡然。特别是那双微闭的双眼在宁静中露出生气,从那衣纹有规律起伏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佛陀一起一伏的呼吸。这哪里是涅槃的佛陀?分明是一尊处于睡梦中的佛陀,他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超凡入圣……

  行走在莫高窟的石窟里,我们久久地陶醉在这厚积着的艺术氛围之中。过去我一直纳闷,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远万里风餐露宿跑来?如今我懂了,是这里的壁画雕像艺术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他们;因为莫高窟不仅是中国文明的奇迹,更是世界文明的奇迹。这里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雕像,可以让人触得到他们肌肤的弹性, 听得到他们脉搏的跳动;他让到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既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又能感悟出中国和世界现代艺术的源流;既让人走入古代的神话,又让人贴近今天的现实。他们距我们那么远,又那么近。莫高窟历久弥新的一幅幅鲜活的壁画、一尊尊鲜活的雕像,让到这里的人能够品尝到真正的人类文明的盛宴。

  参观完莫高窟,临近晌午,顶着如日中天的骄阳,我独自登临莫高窟的最高处。定睛望去,茫茫戈壁中的三危山突兀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蜿蜒曲折的宕泉河在不舍昼夜地流淌。我猜想这大概就是一千六百多年第一个来这里开凿石窟的乐僔和尚所见到的情景吧。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这里的阳光依然灿烂辉煌,三危山依然峥嵘突兀,宕泉河依然静静流淌,但这里的人们却更替了一代又一代。我叹人的生命之短暂,自然界之永存。站在莫高窟高处,看着眼前的情景,一个问题在我心中开始浮现。我想,人类能否像自然界一样永存?

  在离开莫高窟的路上,当我回首远眺莫高窟和三危山时,我终于悟出答案:我认为人类是可以与自然界一样永存的。就拿这莫高窟来说吧!虽然古代工匠、艺术家有形的生命消失了,但他们对艺术执着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不图名利、远离尘嚣、忍受寂寞的创作态度,不是与莫高窟的壁画雕像艺术一起被鲜活地延续到现在?我甚至想:这种执着的献身精神和不图名利的创作态度,不正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和着力传承下去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