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坚守党的"执政生命线"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2013-08-05 23:12:1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黄晓辉] 字体:【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视察。

油画《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

 

  坚守党的“执政生命线”

  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湖南党组织92年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回顾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湖南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一部党史,就是一部群众工作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就是一部一切依靠和发动群众,为实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发展史。

  患难与共 生死相依

  ——28年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攻坚克难的湖南党组织为群众生存发展、彻底解放而流血牺牲、英勇奋斗

  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就使湖南党组织一成立就具有鲜明的群众特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湖南党组织就高度重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并注重与湖南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式。

  1921年中国共产党和湖南党的组织建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立即领导了早期的工人运动。安源的挖煤工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被人鄙称“煤黑子”,终日爬行在伸不直腰的煤窑矿洞,吃的是“猪狗食”,住在四面透风的工棚,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终日所得工资买不到两升米,养不活老婆孩子。毛泽东先后7次来到安源,他深入矿井窿洞,体验工人劳苦,与一丝不挂、浑身煤黑的工人热心交谈,询问矿上“洋人”如何联合矿长、包工头压榨工人,号召工人团结起来,推翻压在头上的大山;向工人宣讲“不靠天,不靠地,全靠自己救自己”、“大家结成团,形成铁锤头,砸碎旧世界,工人坐天下”的道理,喊出“我们要活命,我们要饭吃!”、“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1922年9月14日,在毛泽东派去的李立三、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安源路矿17000多名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向路矿两局提出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废除封建把头等17项政治、经济要求。经过五天五夜艰苦激烈的斗智斗勇,终于取得大罢工的完全胜利。在此前后,即1922年9月至年底,湖南党组织领导下的粤汉铁路武长段,水口山铅锌矿,长沙泥木、织造、理发、笔业等工会,也先后发动罢工斗争。特别是1922年10月 6日起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长沙6000多名泥木工人开展的大罢工,历时20天,迫使湖南省长赵恒惕接受工人的条件。通过这些罢工斗争,广大工人群众开始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建立不久的党组织逐渐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大革命时期,湖南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培训农运骨干,组织秘密农协,直接领导发动了暴风骤雨般的农村大革命。政治上,开展“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利归农会”的斗争,打倒地主阶级的“绅权”和“族权”,摧毁欺压农民的团防武装,解除政治压迫;经济上,开展平粜阻禁、减租减息退押、废除苛捐杂税等革命斗争,维护和伸张农民的经济权益。这场农村大革命,是党为帮助农民政治翻身、争取经济权益的一场大斗争,农民在获得政治翻身和经济利益的斗争中认识了党,从而拥护党的政治主张,党又一次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保存工农武装的“上山”思想。由于大革命时期已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湖南党组织带领革命群众以实际行动振臂高呼,点燃秋收起义、湘南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的熊熊烈火,并发动长沙灰日暴动、醴陵年关暴动、安化年关暴动、平江二月扑城等数十次武装暴动和年关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南党组织相继建立了井冈山、湘鄂西、湘鄂赣、湘赣、湘鄂川黔五大革命根据地。在各根据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依靠和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分田分地真忙”,广大农民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各苏区还纷纷建立起了共青团、工会、贫农团、妇女会、互济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一致奋力保卫苏维埃政权和革命的胜利成果。广大群众不仅将自己的优秀子弟送到红军中去,而且不分男女踊跃参加支前作战。在红军每次作战中,苏区群众都要组织各种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洗衣队等,为红军运送弹药、粮食,抢救伤病员,慰问部队。特别是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湘鄂赣和湘赣苏区群众参加红军的就达24万人。仅1932年7月至9月,全省就有5100名团员和青年参军。湘赣省的各级妇女会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发动妇女两个月为红军做鞋11万双。湘鄂西苏区实行全民皆兵,涌现出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一起入伍的感人场面。“扩红一千,只要一圈;扩红一万,只要一站”,大庸县出现了一家八口参加红军的场面。在根据地,党依靠群众,群众拥护党,党和群众紧紧相依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

  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先后3次辗转湖南9个市州的46个县、市、区,突破封锁、血战湘江、通道转兵,书写了长征的壮丽篇章。红军为湖南人民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打击欺压群众的反动官吏和土豪劣绅。红六军团打开新化县淮盐库,将食盐平价卖给贫苦群众。红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在汝城县筹集粮秣时,征得当地群众105担谷、3头猪、12只鸡,写下借条,说明待革命胜利后由人民政府来偿还。1997年,此借条在拆除群众旧房时被发现,汝城县人民政府和县武装部隆重举行仪式,按现在行价向当地群众归还借条上物资折价款,成为党维护群众利益的历史美谈。当年,广大群众竭尽全力、箪食壶浆支援红军,主动为红军带路,烧茶送水,救护红军伤员,协助筹款筹物。比如,1934年11月,红一军团在抢占道州途中,当两个挑担的农民得知是攻打道州的红军时,就主动将“道州只有一座用铁链子串起来的铁桥,必须要在敌人知道前先抢到桥才可以进到县城去”的情况及时告诉团长耿飚。红军得到这个重要情报后,立即急行军,组织火力掩护夺取船只,在当地船工和群众帮助下,顺利架起了浮桥并占领县城。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感慨道:“若不是老乡告诉我们关于浮桥的情况,假如没有群众的奋勇支援,为我们搭浮桥,我们就是三头六臂也不能这么快地就占领咽喉要地道州城!”红六军团挺进湘中时,新化、涟源人民筹集了上万元银元、几百担大米、数百套军用被服支援红军。新邵县群众为红军赶制军鞋上千双、军服数百件,组织数百农民青年配合红六军团行动,协助筹粮、扩红、宣传。“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一来就扫平。会做工的有工作,会种田的有田耕!”在溆浦一带流行的这首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军爱民、民拥军,红军与群众的鱼水相依、生死与共。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领导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及途径支援和参与抗战。在秘密的环境下,各级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创办战时学校,培养和训练抗日干部,组织上百支游击队,广泛发动对日军的游击战。共产党员吕振羽在邵阳县创办时称“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湘潭的马鹏飞和马扬德、武冈的刘布谷和洞口的谢锦春等,都建立起抗日游击队,开展对日作战。在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常德保卫战、雪峰山战役中,广大党员都秘密组织和带领群众支援或参加战斗。同时,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等百余个抗日救亡群众团体也在全省各地纷纷建立,抗日宣传、抗日集会如火如荼。全省民众筹措转运大量抗战物资,救护伤病难民,支援抗日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地下斗争,积极发动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和各阶层群众,为推翻国民党在湖南的独裁统治、解放湖南人民而斗争。同时,湖南党组织积极组织群众踊跃支前,有力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湖南的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全省群众从政治经济上得到了彻底解放,群众从心底里感谢党和人民政府,真正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的翻身解放”。当时的新华社报道说:“当长沙市民带着一天一夜的疲劳走进自己的家门时,眼望着东方的晨曦,他们不禁兴奋地说:天真正亮了。”

  鱼水情深 同甘共苦

  ——29年跌宕起伏的建设征程,锐意进取的湖南党组织为群众当家作主、生活改善而励精图治、艰苦创业

  1949年8月25日,南下省委和地下省工委在长沙举行会师大会,庆祝新的中共湖南省委成立。省委书记黄克诚宣告:“我们在湖南的总任务是建立巩固的属于人民的新湖南”。他特别强调,“发展经济是根本问题”,“民以食为天,人民一天没有饭吃也不行。老百姓眼睁睁看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民生问题”。他要求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湖南人民吃饭问题为出发点,各级干部“要成为全心全意为湖南人民服务的干部”、“个人要和整个人民结合在一起,始终不要离开人民”。省委为全省各级党组织树立了以民为本、一心为民的优良传统,促进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生命线”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和发展。

  实现群众当家作主。建国初期,湖南同全国各地一样,一穷二白、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异常困难。同时,国民党残余势力盘踞在全省各地,大量土匪、特务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也以各种方式进行破坏和捣乱,企图复辟。面对严峻形势,湖南党组织带领全省人民迅速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开展剿匪斗争、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坚决打击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此基础上,湖南党组织还注重从政治民主和经济权利上真正实现群众当家作主。政治上,充分发扬民主,先后召开多届人民代表会议,报告政府工作,听取基层群众意见。1954年8月,在湖南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民群众用普选方式选出了自己的代表来管理地方的国家事务,正式开启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发展的崭新历程。从1950年起,湖南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各项民主改革。一是在农村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彻底根除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剥削阶级,使占全省人口80%以上的农民群众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全省约有189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2610万亩土地,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二是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开展工矿民主改革,消灭封建把头制度。通过改革,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真正满足了工人群众翻身做主人的强烈愿望。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把残破不堪、贫穷落后的旧湖南建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湖南。省委及时制定稳妥的方针政策,统一财政工作,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活跃城乡交流。至1952年全省国民经济获得了全面恢复和发展,广大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从1953年起,按照党中央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湖南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1956年起,湖南党组织开展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大力推广良种,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手,群众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20世纪60年代初,省委提出“发财致富、兴家立业”和“省强民富”的口号,积极鼓励发展多种经营。省委带领各级党组织身体力行,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群众路线的方针政策,深入农村和基层,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典型经验;注重实践,探究发展湖南农业建设、致富群众的新途径,力争建成“山清水秀、经济繁荣、省强民富、人面桃花”的新湖南。同时,省委号召全省农民“依靠集体,勤劳致富。发社会主义之财,越多越好;致社会主义之富,越富越光荣”。“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就是要大家富裕,就是国家、集体、个人富裕”,提出全省“要敢于发社会主义红财”,特别总结推广了沅江县女劳模蔡月娥勤劳致富的经验,支持浏阳、黔阳等地的产量责任制。这些正确主张和实事求是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左”的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维护和促进了群众的利益,鲜明地体现了党的群众利益观。

  与群众同甘共苦。解放初期,在经济、财政都有很大困难的情况下,省委号召领导干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盖办公楼,不买小汽车,节省一切资金用于发展为群众创利的工业和其他事业。省委书记黄克诚提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的口号,努力自筹资金扩建和新建一些工矿企业。他决定用随军从东北带到湖南的一笔黄金和省委机关节省下来的资金,兴办湘江织布厂,受到毛泽东的赞扬。湖南党组织还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有一段时间,湖南农村有些干部的作风不踏实、不深入。农民群众批评他们是“三子干部”,即“脚穿鞋子,手拿本子,走路是官架子”。在省委的大力倡导和模范带动下,广大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下到农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省的省、县、乡三级干部共下放了10万人,平均每个社都有两三个干部,或担任社里的领导工作,或参加劳动锻炼。在当时,干部种试验田成了风气,许多先进耕作技术,都是干部通过试验田推广的。群众赞扬说:“毛主席的土改干部又来了,他们是赤脚光头,手拿锄头,生产带头!” “三子干部”一变而为“三头干部”。此后,为真正帮助农村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训练一批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省委又及时提出了从“上马看花”到“下马观花”、开展“办点”调查的工作方法。要求办点的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实干、苦干、穷干、巧干;虚心学习农业技术,同老农跟班劳动,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这样,“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朴实的语言真正融入到全省各级党员干部行动之中,与群众休戚与共、鱼水相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湖南和平解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9年间,湖南党组织始终致力于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从满目苍痍、百废待兴中开创了一个生机勃发、生活富足的新湖南。

  骨肉相连 血浓于水

  ——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坚定成熟的湖南党组织为群众共同富裕、共享幸福而砥砺图强、开拓前行

  改革开放以后,湖南党组织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更加坚守群众路线这条“执政生命线”。各级党组织将民生视为最大的政治,将共享视为最基本的发展思路,在经济发展关键期和社会转型深水区,一切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思想上,贯穿于决策中,体现在行动上,切实造福群众,让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走向富裕、享受幸福。

  加快改革发展,为实现群众根本利益提供坚实基础。历届湖南省委始终坚持从发展入手来制定大政方针。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改革的全面展开;从设立开放开发试验区,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从“兴工强农”到“三化”,从“一化三基”到“四化两型”,再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湖南在中部崛起新跨越的豪迈征程中绘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瑰丽画卷,2012年全省GDP超越2万亿大关。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下,全省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努力促进“三量齐升”,做强“四大区域”,坚持“五个发展”,打造湖南经济升级版,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实现三湘父老如期进入全面小康打牢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整党”到“三讲”,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湖南党组织积极倡导真抓实干之风、亲民爱民之风、勤俭节约之风、廉洁从政之风,以良好作风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公仆意识,实事求是作决策,注重实效办实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打好背包铺盖来到田野,怀揣民情日记走村串户”,成为三湘大地的一道道风景。随着“十万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调查研究解难题,深入基层送温暖”、“转变方式建两型,转变作风惠民生”、“服务经济保增长,改善民生保稳定”、“为民务实转作风,勤廉办事树形象”、“转作风、解难题、抓关键、见实效”等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的开展,党员干部作风不断改进。共产党人为了群众利益,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在群众心中筑起了“人民的主心骨”的高大形象。百年不遇的“98抗洪”,湖南党组织带领党员干部积极迎战,历经一个多月的生死搏斗,最终降服肆虐的洪魔,保卫了群众的安危。气壮山河的“2008抗冰”战斗,省委领导的“大救援、大分流、大破冰”三大战役以雷霆万钧之势打响。省委书记、省长走在最前面,广大共产党员踏冰冒雪,日夜战斗在抗冰救灾最前线,夺取了抗冰救灾的全面胜利。汹涌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全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在迎战金融危机的“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标注为“湖南速度”的完美答卷。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南党组织坚持以群众需要为第一责任、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群众情绪为第一信号,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努力满足群众合理的民生诉求,顺应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等方面的新关切新期待,把群众高兴满意作为最高褒奖,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群众。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面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和“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全省群众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全省民生需求整体上从生存型迈入发展型。湖南党组织立足扩大经济总量做大“蛋糕”,立足提升经济素质做好“蛋糕”,立足改革分配办法分好“蛋糕”,全面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后,湖南党组织将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进一步做大总量、优化质量、提升均量。加快追赶步伐,以经济总量的提升推动全面小康;推动科学发展,以发展质量的提升支撑全面小康;促进共同富裕,以人均均量的提升保障全面小康。从湘江洞庭到武陵雪峰,从城市到农村,从土家到苗寨,多年来,在三湘大地,全省各级党组织办成了一大批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好事和实事。

  鉴往知来,续写辉煌。当前,湖南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必须紧紧依靠全省人民。回顾总结湖南党组织92年来贯彻群众路线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扎实推进现阶段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必将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广泛凝聚起湖南科学发展的正能量。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各级党组织只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抓,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心共圆湖南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奋力书写波澜壮阔的中国梦的湖南篇章,交出无愧于历史与人民的优异答卷!(执笔:王文珍、罗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