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唐浩明:从“曾国藩”看中国传统文化
2013-08-02 22:44:1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薇] [责编:彭彭] 字体:【

  唐浩明:从“曾国藩”看中国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陈薇

  唐浩明,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他曾费10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8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20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10余年的曾国藩研究热,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已。

  8月2日,唐浩明做客岳麓书院讲坛,对曾国藩这个人物身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精辟的剖析。

  曾国藩,中国最后一个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曾国藩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史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关于他,百余年来有很多的评议。褒之者因他立德立功立言,称他为一代完人;慕之者认为他以一农家子而封侯拜相,权倾天下而得善终,是古今少有的能人智者;贬之者则基于他镇压太平天国而骂他为卖国贼、刽子手。

  在唐浩明看来,曾国藩留给今人的最大遗产是他的文化价值。“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培育出来的一个标本性的人物,他一生严谨地规范地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他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个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某种意义来看,他这个人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唐浩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深藏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要亲近它并不容易。如果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物,通过这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就要生动得多,也可能感悟得更加深刻。他认为,曾国藩可以作为这样的一个人。这也是唐浩明30年来对他兴趣浓厚的原因。

  曾国藩,五个方面体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在唐浩明看来,曾国藩身上蕴藏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可总结为修身克己、百折不摧、功成身退、与时俱进、求阙惜福五个方面。

  修身克己。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精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唐浩明认为,能完整地做好这个过程的人并不多,曾国藩则是一个少见的典范。他修好了身,齐好了家。当然,修身很难使人脱胎换骨,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人养成自律的思维和习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也恰恰就是这种克己自律。他不贪不求、不骄不妄、不纵不懒。这对他的事业成功帮助甚大。

  百折不摧。要想干大事业,必定会遇到很多挫折,要想有大成就,一定得有百折不挫的意志和毅力。唐浩明认为,曾国藩在这点上是难能可贵的。对于种种折挫,曾氏在军事上采取死仗硬寨、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屡败屡战等做法,在政治上则采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做法。就靠这种百折不挫的意志与毅力,终于让他赢来天时。

  功成身退。唐浩明说,“曾氏晚年的入道,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功成身退。”他将功劳推让给朝廷,力劝曾老九解甲归田,又自剪羽翼。用这些措施换取了朝廷对湘军的宽容,避免了一场历史上常见的兔死狗烹的悲剧重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他本人、他的家族和整个湘军集团的利益。

  与时俱进。曾国藩是站在他所处的时代最前沿的人物。他知道,当时的中国在许多方面已远远落后于外国,必须迎头赶上,把洋人的那一套学到手,才有可能使中国徐图自强。唐浩明认为,洋务运动由曾氏来揭开序幕,固然是时代的造就,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无疑是曾氏之所以具有此种见识的学养基础。

  求阙惜福。唐浩明说,曾国藩之所以能一生坚持自律克己,除开早年修身养成的习惯外,还得靠内心里有一个信念来支撑。这个信念就是人应当求阙,应当惜福。他不追求太大的权位,不滥用手中的权势,不贪求奢华的生活,不希望家族过于显赫,仔细寻绎,都可以在求阙惜福这里找到根据。

  曾国藩,对现代人的各层面有借鉴的功能

  担任《曾国藩全集》的责任编辑时,唐浩明10年磨一剑,通过编审、分析曾国藩留下的多达1500万字的文稿,阅读曾国藩同时代人的著述和大量的正史、野史资料,对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认为其既非圣贤完人,亦非千古罪人,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悲剧色彩浓重的历史人物。

  在其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里,唐浩明也用自己的笔描写出了有血有肉、在行将灭亡的清王朝扮演中兴名臣而又力所难及的曾国藩。《曾国藩》发表后,一时间红遍华人世界,也在往后10年带动了曾国藩研究热及曾国藩相关题材图书的出版风潮。许多读者纷纷表示,曾国藩在求学问、人格培养、意志锻炼、为人处事以及为官之道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对现代人生活的各层面都有借鉴的功能。

  唐浩明认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有它宝贵的价值。“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它珍惜它。它始终是养育中华儿女美好心灵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