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汪涵:保护看不见的“城墙”
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邓又溪
“我很久没有领奖了,领这样的奖对我意义更加不一样。”7月17日,在长沙举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上,获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特别贡献奖”的主持人汪涵,难掩兴奋。
汪涵说,接到领奖通知后,一直没敢跟身边的朋友炫耀,原因很简单:一是自己内心诚惶诚恐,二是怕说出去之后他们觉得莫名其妙。为何?汪涵解释道,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么肤浅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怎么可能跟“文化”搭上关系,其实,真正的综艺、真正的娱乐,是跟文化有巨大关联的。
作为知名主持人,汪涵一直非常关注民俗和乡土文化,他通过寻访湖南、北京等地的“现代隐士”,拜访各处传统手工艺民间作坊,描写了处在消失边缘的弓箭、古琴、木盆、秤杆、墨条、油布伞等老手工艺的制作过程,集结成《有味》一书。在湖南文博系统的一些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2012年,他还参与保护长沙出土的古城墙。
“得奖完全是‘捡漏子’。”双手举着奖杯,汪涵仍然很谦虚。他表示,自己只是利用职务和身份之便,去参与了很多事情,因此得了一个奖,用长沙话说,算是“捡漏子”。“‘捡漏子’会上瘾,就会削尖脑袋、瞪大眼睛去找,还有什么可以做。所以,我以后会更积极,更有目的性,用更多的行动,对得起这个奖杯。”
汪涵告诉记者,手上正在做的几件事,其中之一是“湘方言吟诵”。“之前参与古城墙的保护,那是看得见的城墙,我一直在想,有什么是看不见的城墙,我觉得是文字、是方言。”前不久做节目的时候,一位来自湘潭的小朋友,一句湘潭话都不会说,让他特别着急,更让他觉得记录“湘方言吟诵”的紧迫性。
目前,国内还能用方言吟诵的只有6个地方:常州、广州、福州、河间、北京和长沙。汪涵说,有一些老先生,小时读过私塾,还记得用方言吟诵诗歌,但是现在关心他们的人很少。他通过朋友了解到后,去年把老先生们接到长沙,在录音棚里,记录下他们的方言吟诵,配好音乐,制作成一张碟。今年,汪涵的计划是拍摄这方面的纪录片。
“先把影像资料留下来,保护好了,才有研究的可能,将来东西都没了,更不知从何入手。”汪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