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命至上 患者第一
——记湘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
本报记者 周小雷 通讯员 黄建东 潘正军
7月15日,黎介寿院士(左三)在重症病室巡诊。年近90的黎院士仍然坚守岗位,每周坚持上6天班,为病人服务。本报记者刘尚文摄
7月15日上午9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科大楼内人流如织。
在一位长者的就诊台前,患者排起了一条长龙。老人时而慈祥地看着患者,认真倾听他们诉说病情,时而戴上眼镜,仔细查看患者的病历和检查资料……
他就是湘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行医60多载,他始终坚守着一个平凡而又崇高的行医理念:生命至上,患者第一。
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我是黎介寿。病人还有希望,赶紧送过来!”对常德青年刘炳炎和女朋友李立平来说,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了。
2010年11月20日,刘炳炎和李立平正在筹备婚礼,甜蜜的日子却出现“急拐弯”:刘炳炎患上了急性胰腺炎!仅仅2天时间,胰腺脓肿、破裂出血、多次出现呼吸困难和休克症状,湖南的两所大医院先后下达了12次病危通知书。
网上的一条信息,让这对苦难的年轻人看到了重生的希望:南京总医院黎院士和他的战友,可以治好这个病!但胰腺炎患者转运时间不能太长、途中不能颠簸,只能空中转运。黎介寿的学生、重症胰腺炎专家李维勤在电话中坦言相告:到南京可以治,但转运风险大。
李立平又一下子掉进冰窟里。就在这一天,她突然接到了黎介寿的电话:“病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医生就要使尽全部力气。”
2011年1月25日,SOS国际救援飞机飞抵南京,黎介寿已在重症病房门口等候。引流、血透、手术……一个个早已深思熟虑的治疗方案,紧张有序地展开。
手术取得了成功,5天后刘炳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48天后,他获得了新生。2012年5月1日,劫后重生的年轻人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治疗和手术失误了,没有推倒重来的机会!”几年来,黎介寿一直这样警醒自己。
一位维吾尔族少年,因肠瘘伴随大出血而多次手术告败,送到普通外科时,肚子上已经动了4刀。准备手术当天,少年的母亲在过道上认出黎介寿,请他帮忙再看看儿子以前手术时拍下的照片。
经验告诉他,手术之所以多次失败很可能有“埋伏”。他戴上眼镜仔细观察照片,经过分析,断定病人患有先天性血友病,必须在肠瘘手术前输入凝血因子才能避免大出血。
黎介寿立即打电话给主治医师:这台手术暂停。这时,距术前只有半小时!
经过检查,病人果然是血友病患者。病因找准了,少年的手术就驾轻就熟了,术后很快康复出院了。
2000多个与猪相伴的日子
现年89岁的黎介寿是湖南浏阳人,他与大哥黎鳌、弟弟黎磊石都在医学方面颇有建树,被誉为“黎氏三院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的传奇佳话。
2011年,黎介寿倾注一生心血主持攻关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黎介寿从肠缺血、肠外瘘开始,继而由短肠综合症、肠移植、肠黏膜干细胞移植这样一个主轴,逐渐衍生出29个课题,为患者撑起一把繁茂的生命保护伞。
黎介寿经常告诉学生,要想在医学研究上有所突破,“虚头巴脑”不行,需要务实的品质:患者需要是最好的方向,认准了就要坚定地做下去,这样才会有收获。
1985年一个寒冬的雪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13岁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肠子用两把血管钳夹住。而黎介寿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
为突破小肠移植难关,当年已年近花甲的黎介寿横下一条心,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猪圈,开刀、观察,不间断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
实验室内到处散发着刺鼻的粪便味道。黎介寿和学生们却夏天挥舞着蒲扇,为猪驱虫消暑,冬天拎着煤炉,为猪生火取暖,学生们心疼地称他为“猪爷爷”。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4年多时间。
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这位68岁的“猪爷爷”终于结束了2000多个与猪相伴的日子。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公分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的腹腔内。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病人着想,给患者以尊严
2012年12月,黎介寿为16岁女孩小何做手术。每排便一次,黎介寿都会嘱咐大家注意保密。连续10多次移植排便,小何只知道自己在洗肠。
一个保密约定,保护了一个花季少女的自尊,更感动了身边人。小何的母亲感激涕零:“遇到这么细心、用心的好大夫,真是娃的福分!”
“你把病人放在什么位置上,就决定你能为患者做多少事!”黎介寿始终为病人着想,给患者以尊严。
看到护士为固定鼻腔内的管子,在患者脸上贴满胶布,他当即要求改进;为防止重症病人术后无意识乱动,他几经揣摩发明了人性化“约束带”;为减少肠营养患者奔波之苦,他在国内率先开出了“家庭营养访视车”;为让陪护的亲属有个落脚打盹的地方,他让人打开会议室……
黎介寿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得知个别医生收受病人红包,黎介寿深恶痛绝:“我看到有的病人为了看病连住的房子都卖掉了,如果医生还要收他们的礼,良心上怎么过得去?”
有一次,黎介寿应邀到外地会诊,院方给了一笔不小的会诊费,黎介寿一把推开:“我是来给患者解决病痛的,不是来挣钱的!”
一位多年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康复后,执意要送条金项链给黎介寿表达谢意。遭到拒绝后,就将金项链悄悄放在黎介寿的办公桌上,返回了老家。黎介寿立即查明病人家庭住址,派人专程退还。
安徽农村患者李杜,肠梗阻手术很成功,出院前却愁眉不展:手里的钱离交医疗费还差一些。
可账单打出来后,他惊喜地发现,钱还有节余。护士告诉他:“那天,你家人执意要给黎老送红包,前脚刚离开,黎老就让人把钱打在你的住院账户上了。”
没有医德的医生是可怕的,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黎介寿常告诫学生,冷漠对病人的伤害,有时比病情本身更具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