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让农村群众“看好”电影
2013-07-04 21:44:2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责编:荆彩] 字体:【

  应农村铁杆戏迷要求,《五女拜寿》、《老表轶事》、《刘海砍樵》等耳熟能详的花鼓戏,已经或即将搬上银幕,在广大农村播映——

  让农村群众“看好”电影

  本报记者 李国斌

实景花鼓戏电影《老表轶事》剧照。通讯员 摄

  7月1日,湖南经典戏曲电影系列之《老表轶事》,在长沙市高新区墨庄举行开机仪式。这是我省继去年《五女拜寿》之后,拍摄的第二部戏曲电影,将于年内在广大农村上映。

  去年,省广电局启动“湖南经典戏曲电影公益项目”,选择优秀剧目,改编成实景戏曲电影,免费在农村播映。业内人士表示,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电影技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既能满足农村群众看戏看电影的需求,也展示了湖南地方戏的非凡魅力。

  《五女拜寿》订购6万多场

  此次拍摄的《老表轶事》,原是省花鼓戏剧院打造的舞台剧精品,上演11年来,演出500多场,先后摘得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并成为湖南省唯一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影片讲述新中国成立不久,老知识分子文有章突然发现毛泽东是自己的嫡亲老表,在众人怂恿下,写信给毛主席,想谋个建设厅厅长当,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特意派毛岸英回乡探亲并写信予以婉拒的故事。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委表示,《老表轶事》讲述毛泽东作为最高领导人,关心亲人的诉求,又不给他们特权,这个主题在当今社会很有现实意义。

  这是“湖南经典戏曲电影公益项目”启动后拍摄的第二部作品。去年,已成功拍摄古装实景花鼓戏电影《五女拜寿》,该片今年1月通过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节目平台上映以来,由于题材贴近老百姓生活,放映员踊跃订购,至6月20日,全国农村院线共订购6.15万场,在放映平台中位列第一位。仅在湖南,这部影片已放映2.6万多场,受到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和普遍好评。

  农村群众看好电影难

  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至去年,湖南成立14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拥有数字放映设备1727套,每年放映52万场农村电影,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

  尽管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但是离看好电影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调研发现,农村电影放映过程中,由于影片陈旧,有些地方观众很少,效果不如人意。”省广电局局长杨金鸢说,老百姓反映,他们喜欢的花鼓戏影片、科教片,根本看不到。

  戏曲电影,曾经风行一时,花鼓戏名剧《打铜锣》、《补锅》就曾拍成过电影。如今,随着戏曲的式微,制片单位迫于市场压力,早已不拍戏曲影片。杨金鸢表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不仅仅是让农民看上电影,还要看好电影。省广电局于是在去年启动“湖南经典戏曲电影公益项目”,选择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的剧目,改编拍摄成数字电影。

  今年,除《老表轶事》外,《刘海砍樵》也已完成剧本创作,将于下半年开机。未来,还将从祁剧、常德丝弦等湖南地方戏曲艺术中选择优秀剧目来改编。这些剧目成片后,将进入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数字电影节目平台,全国所有在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注册的数字电影放映机均可下载,为戏曲爱好者免费播映。

  “文化下乡”要了解农村需求

  “这是一件文化功德。”对于“湖南经典戏曲电影公益项目”,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副教授韩学君认为,文化惠民,给广大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就是莫大“功德”。

  “《五女拜寿》问世后,很多人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既普及推广了花鼓艺术,又满足了群众看戏的愿望,一举两得。”魏委表示,湖南优秀的地方戏,仅仅将之作为“化石”保护起来显然不够,如果能通过和其它艺术手段的“嫁接”,发扬光大,功莫大焉。传统文化也只有随着时代发展,才能生生不息。

  这种“嫁接”,也是艺术上的新探索。韩学君认为,舞台艺术搬上银幕,不是简单录下来,还需要再创造,布景、唱词、表演都有不同要求,对于导演和演员都是挑战。

  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对“文化下乡”也是一种借鉴。目前,广泛开展的送戏下乡、“五下乡”、农家书屋等工程,其中一些效果不尽人意。如农家书屋,它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书籍利用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杨金鸢表示,作为文化惠民的项目,要多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确确实实让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