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白描写人物素眼看逝川【蔡勋建】
2013-07-03 00:00:1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黄晓辉] 字体:【

  白描写人物

  素眼看逝川

  ——艾湘涛与他的《岳阳不会忘记》

  蔡勋建

  1986年,艾湘涛以报告文学《通天人物》在当时名气很大的《记者文学》“一炮走红”,全国闻名。后来,他“触电”,创作出《毛泽东和他的乡亲》等多部电视剧。2011年艾湘涛又出版了一部新作:纪实文学作品集《岳阳不会忘记》(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说实话,我很羡慕他,他当过多年的岳阳市委接待处处长,对于接触领导、名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我更佩服他的胆识:全国各地有多少个接待处长?能有几人像他捧出一部“人物纪实文学作品”专集来?

  艾湘涛是个有心人。他在不忘本职工作的同时经意收集客岳人物的资料,可谓爬罗剔抉,兼收并蓄。高端人物与岳阳的机缘,是他写作的机遇,但不是人人都可为之,他得时时处处把握分寸,有关纪律不能违背,有关规则不敢僭越……然而,由于他的努力,他把自己珍贵的“高端接触”、非正式的“高端访谈”尽入囊中,让那些到过岳阳的高端人物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奇特有趣的经历轶闻,让人敬崇的思想情操、品格风范,文学地呈现,最终成为岳阳的珍贵历史与集体记忆。

  《岳阳不会忘记》,还真是一部很特别的“风云际会”的书。他的笔墨走向:政界高端有华国锋、胡耀邦、王震、江泽民、李鹏、乔石等;文艺泰斗有贺敬之、刘大年、魏巍、康濯、孙道临等,还有许多文化巨擘、艺术大师。老实说,这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

  有人说,艾湘涛的《岳阳不会忘记》是“零度写作”的实验。我不敢苟同。所谓的“零度写作”我也以为是个伪命题。当下中国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们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具任何立场、不带任何倾向、绝对客观的‘零度写作’没有可能。”

  事实上,艾湘涛并不是用一种貌似客观的冷静从容的笔调,掩饰或遮蔽作者本人的判断和立场,他的判断和立场以更为隐匿的方式潜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艾湘涛坚持用最简练的笔墨,最省俭的语言的白描手法,去描摹人物,用最本色最质朴的目光去阅读、审视已经过去了的岁月与事物,而其作品却无一例外地植入了自己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岳阳不会忘记》给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写人物,尤其是写领袖人物,需要的是胆略,更需要立场与担当。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艾湘涛在创作中很重视也很巧妙地做到了“主体投入”。严格地说,描写这类伟人、名人,创作主体很容易被遮蔽,可艾湘涛在写作中主体的介入,“我”的出现,往往都得体、适当,恰到好处,有理有度。如果你总是摆出一副纯客观的样子,“我”焉能入?我想,惟一的办法,那就是无论是谁,你都要首先将其“还原”为人,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只有这样,“我”才能有机会接近,有可能介入。

  我隐隐觉得,艾湘涛惯用白描手法写人物,这似乎成为他的一种美学定位。白描,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对于作者,这是一种很难而又不讨好的写作技巧或手法;对于作品,则可说是一种风格特征。

  艾湘涛为文简洁,惜墨如金。他写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到岳阳,一个标题也极简单:《让观众留下美好的记忆》。文章这样开篇:

  “谢芳回来了。

  1987年初夏的岳阳城,热情的观众奔走相告,岳阳影剧院五一联欢的两场门票早被抢购一空。观众太崇拜她了。”

  “谢芳回来了。”一代电影表演艺术家回“娘家”了,连感叹号也不用——就这样切入,把读者很快地带进“现场”,让人们很亲切地走近谢芳。换了别人,还不大块大段的“铺垫”“渲染”一番,不知要敷衍出多少文字。

  《岳阳不会忘记》很好读,因为艾湘涛的叙事很简洁,不故弄玄虚;叙述很利索,不拖泥带水。他并非刻意追求那种看似平淡简约的极简主义形态,而只想让读者跟着他的笔触去思考他简捷叙述的背后的世界。由此我想到,一个作家,不但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见识,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