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眼下,社会各界对新型城镇化期望很高,认为这是中国下一轮发展的“新红利”。2月22日召开的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我省城镇化率要提高1.7个百分点,并把工作重点投向87个县城——
县城扩容提质,新型城镇化突破口
本报记者 胡信松 陈淦璋
2012年我省城镇化率达46.7%,比2007年提高6.2个百分点,我省新型城镇化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不容忽视的是,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节点,我省87个县城的城镇化率还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高克勤认为,县城离乡村较近、房价不高、进入门槛低,是农民进城落户的首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点。如果每年每个县城增加几千到1万人口,全省就可增加50-80万城镇人口。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就要把做大做强县城作为突破口,争取在5年左右,将40个县城区建设成人口规模超过20万的中等以上城市。
科学规划,拓展县(市)城区发展空间
千城一面,是以往城镇化中为人诟病的一大弊端。如何让新城镇不再像是从一个模具里刻出来的?
“要因地制宜、高起点制定县城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县城发展方向,彰显城市个性和特色。”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处长易小林认为。
要治城市病,就需要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布局。易小林提出,在制定城镇规划时,要利用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依山傍水或者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顺势而为,不应当是“千镇一面”。
要立足于城乡资源环境统筹,实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彰显城镇个性,突出文化品味。其中,湘南3市要依托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湘西地区要依托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环洞庭湖地区要依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构筑带动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框架。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各地可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县城行政区划,将城区远景发展区域、城区周边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区域纳入县城规划区,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全部乡镇及规划区内部分乡镇可改设街道办事处,力争每个县城形成2个以上街道办事处;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区、调区,支持县(市)因地制宜建立物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具有特色的各类园区;40个重点县市可按中等城市的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其中耒阳市、醴陵市、宁乡县、浏阳市、祁阳县、长沙县、邵东县7个县市要按50万人口大城市的规模和标准建设。
变“建房”为“造城”,推进县城成片综合开发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资金短缺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引进民营资本是解决这一困局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大汉集团等企业,选址县城或城乡结合部,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贸市场和住宅小区建设,投入企业资金,成片综合开发,推动了县(市)城镇化加速发展。
这种模式变“建房”为“造城”,企业作为融资、建设、经营三位一体的平台,解决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的问题,展示了较强的空间整合能力和资源节约能力,避免了城市粗放扩张,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抓手。有关专家总结为“大汉模式”。
省住建厅指出,各地可以学习借鉴,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社会资金通过BT、BOT等形式,投资县城成片综合开发,变小规模建房为大规模造城,将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提高县城建设品位。这样既带动了当地消费,又增强了现有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同时带动整合了各方面的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向县域集中,从而形成“建设改造一片、带动提升一方”的理想局面。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人口集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资源短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顽疾。而这其中,城市发展“贪大求洋”或是重要病因。一些城市盲目扩大城区,忽视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粗放发展模式,城市不堪重负。
高克勤认为,加快推进县(市)城建设,就要坚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并重原则,重点解决城市建设“重外延、轻内涵,重建设、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规避“城市建设通病”,打造宜居宜业优美便利的生活环境,不断增强县城承载力和吸引力。
湖南大学、湖南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教授指出,过去,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都被称作城市的配套功能;但现在完全反过来了,应以交通等来引导城市开发,而非在城市开发中配套交通。城市建设,人是第一位的。
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省住建厅提出,要优先安排城镇道路、停车设施、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把公共交通摆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构建多样性的交通体系。要布局好城镇教育、卫生、文化、商业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的指标植入县城开发的各个环节。要加强对重要地段、重大项目建筑设计的引导,推动传统文化与建筑深度融合,彰显个性和特色。
突出产业支撑,有序有效引导农民进城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有关专家认为,新型城镇化应以“人的城市化”为主线,有了人为主体,就有了需求导向。
新型城镇化要漂亮更要繁荣。这就需要产业支撑,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园区为载体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提高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推动生产要素的集聚,增大城镇吸纳就业的容量,夯实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隆回县桃洪镇党委书记高述晚认为,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特点,一定要寻找到自己内生的增长和发展动力。要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他说,小城镇离农村最近,应该把基础做好,发展好产业,使农民能够就近得到就业机会,既可以减轻各种成本,又有效缓解了大城市的压力。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各县(市)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依规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引导农民打工进城、投资进城、购房进城、就学进城和经商进城,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项目、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到县城,不断拓宽农民进城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