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笑工场”,还能笑多久
2013-01-28 23:26:3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薇] [责编:荆彩] 字体:【

  “笑工场”,还能笑多久

  本报记者 陈薇

  1月21日晚8时,位于长沙坡子街的湘江剧场里不时传出笑声、掌声、喝彩声,原来是“笑工场”演员在进行的2012年度封箱专场相声表演。

  “笑工场”,实际上叫湖南青年相声俱乐部,2009年5月由省曲艺家协会发起创办。俱乐部大多数演员是在长沙工作、学习的80、90后年轻人。3年来,“笑工场”坚持每周一场的表演,迄今演出已逾150多场。去年底,“笑工场”还入选了首批湖南省文艺惠民服务基地。

  当晚“笑工场”表演的节目既有快板、相声,也有小品和歌曲。青年相声演员日趋成熟的表演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我省著名相声演员大兵、周卫星等人的出场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演出圆满结束。

  观众爆棚,节目精彩,气氛热烈,一切看上去似乎很美好。事实却并非如此,“笑工场”欢笑的背后,隐藏着几多辛酸泪。

  青年演员挑大梁

  “笑工场”由青年相声演员挑大梁。大兵、周卫星等名角不是每场必到,观众也不是每场爆满。演出时曾一度因观众太少,收入不够支付场租而不得不靠省曲协支持渡过难关。为了赢得观众,这群青年相声演员铆足了劲。

  每周一晚8时是“笑工场”固定演出时间,大多数演员下午就来到剧场开始走位、排练、对词,十分敬业。从创作剧本、排练、服装直至登台演出,演员们都很投入,想将自己最好的表演呈现给观众。

  “哪怕台下只有一位观众,在台上我们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状态来表演。”“笑工场”成员之一,大兵的徒弟李丹说。

  付出总有回报。如今“笑工场”已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观众,刘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不管大兵来不来,我每周都会来这看节目。我很欣慰在湖南能有这样一个听相声的场地,和这样一群热爱相声艺术的年轻人。”

  甚至还有老观众会直呼那些熟悉的青年相声演员名字,问当晚有没有他们的演出。“笑工场”青年演员黄帅欣慰地说:“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坚守阵地说相声

  一路风雨一路歌。3年来,“笑工场”遭遇诸多波折,却始终有一群热爱相声事业的人坚守着这块阵地说相声。

  “无论刮风下雨,我们每周都会来‘笑工场’演出。这已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习惯。”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郝长鸿、王祖洪、钟泽优和毕业于南华大学的杨文辉、韩金涛等都是外省人,因为热爱相声艺术,热衷于参加“笑工场”演出,也因为说相声小有成就,分别被省市电视媒体、高等院校招聘就职,成为了“长沙人”。如今,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坚持在“笑工场”说相声。

  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笑工场”发起人大兵感慨道:“我深知市场和稳定的演出环境对于相声演员的成长是多么重要,‘笑工场’创办的初衷就是要为青年相声演员搭建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

  在目前湖南相声市场越变越窄,相声表演场地越来越少的严峻形势下,“笑工场”无疑成为了我省青年相声演员的一方“乐土”。

  土壤贫瘠待“施肥”

  “实际上在湖南说相声比较难,因为没有北方相声那样在茶馆、小剧场、公园等地演出的氛围。”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笑工场”负责人芦克宁对于“笑工场”的未来,有很多忧虑。

  经费不足是其一。目前“笑工场”演出门票每张仅售20元,而每场演出场地租金已逾千元,如果观众数量少,门票收入甚至不够支付场租;参与演出的演员也没有酬劳,不少青年演员要靠在外接一些“散活儿”来解决生计。

  演员资源匮乏是其二。湖南没有专业的曲艺表演团队,而真正能上台面的湖南相声界名家屈指可数。

  过度娱乐化是其三。湖南的文化过于娱乐化,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排挤。

  芦克宁因此认为,在湖南,相声艺术的土壤仍很“贫瘠”,亟待“施肥”。

  然而,“笑工场”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是骄人的。黄荣、原野、张志斌、熊壮、曹曙光、李丹、洪昊翔、曾敏等一批优秀的青年相声演员在“笑工场”里成长起来,再过两三年,他们很可能成为湖南家喻户晓的新一代笑星。

  “笑工场”凝聚了一批相声爱好者和一批相声观众,促进了湖南相声艺术的发展,是很多相声爱好者的理想家园和希望。“我希望‘笑工场’能一直办下去,成为湖南曲艺的一个品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青年相声演员来。”芦克宁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