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富民,光说不行。村主任杨莉创办海泰博农实验室,让农民“科技看得见,利润摸得着”——
“海泰”如何扎根田野
本报记者 张尚武
严冬,洞庭湖区一片枯黄。在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坦荡的田野包围着两排翻新的连栋厂房,这便是我省首个农民创办的实验室——“海泰博农”。
“海泰”根据High—technology的发音而来,原意为高科技。紧挨实验室的白色大棚内,利用遗传工程培育的栀子花种苗高尺许,青钱柳刚吐出两片嫩叶。
这是村主任杨莉的世界。她说:“每天早晚,自己忍不住往大棚里跑,看栀子花亭亭玉立,见青钱柳吐出嫩叶,油然而生一种呵护婴儿般的感觉。”
待到春天,这些栀子花、青钱柳,以及实验室里的美国芦笋、泥蒿等容器苗,就会分发到农户,让农民发“科技财”。
“科技富民,光说不行。”杨莉说,让农民“科技看得见,利润摸得着”,高科技才能在田野扎根,催开农民致富的花朵。
实验室建到田间
2010年,屈原管理区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名录。这一年,杨莉当选该区凤凰乡凤凰村村委会主任。
当年,一种“迷你”紫红薯开始走俏。刚任村主任的杨莉,一心带动农民科技致富。她寻找紫红薯的来源,找到了省农科院,初步达成引种意向。然而,村民对此很冷淡,没有一户愿意种植。
第二年,杨莉换了一种思路。自己先种一亩紫红薯,收获时请农民来测产,亩产2000多公斤。她带着村民到超市看价格,粗粗一算,毛收入7000多元。
眼见为实,农民心里有底了,都争着种紫红薯,杨莉将紫红薯苗分发给村民。去年,110多户农民种紫红薯,户均增收逾万元。
紫红薯的推广,反映农民很现实,也暴露出他们对科技的陌生,这让杨莉产生了创办实验室的念头。她要在田间、在农民家门口,创办集引种、科研、育苗、培训、展示于一体的实验室。
去年开春,杨莉倾尽积蓄,多方筹资近1000万元,租下河市镇的旧纺织厂,把4000平方米厂房翻修一新,并在周边配套建起50亩大棚。
从谋划实验室开始,杨莉就特别留心超市里的“抢手货”,她“盯”上了泥蒿、芦笋、青钱柳茶等特色品种。
“这些东西价钱好、不愁销,如果引种培育成功,村民种植肯定赚钱。”杨莉开始四处打探信息,找科研院所,请专家教授“助阵”。
为她的精神所感动,中国林科院遗传学首席专家齐力旺教授欣然加盟,并聚集一批顶级专家,开展遗传基因、分子育种等研究,实验室正式命名“海泰博农”。
在组培实验室,记者看到了容器中的芦笋、泥蒿、红枫,还有青钱柳、红豆杉、栀子花、迷迭香……个个都是“宝”。
求解非技术难题
顶级专家团队加盟,遗传育种的技术难题一个个攻破,神奇的种苗长出来了。
为方便农民栽种,专家针对每种植物制做挂图,力求操作简单,农民只需“按图索骥”,即可实现高科技带来的丰产增收。
即便如此,一些“非技术难题”也让杨莉头痛。例如,实验室维持运转,需要怎样的赢利模式?她要带动农民科技致富,而眼下的农村,热衷科技的青年农民不多。
为了让农民“科技看得见”,杨莉专门装修了培训室,购置了DVD、投影仪,用于培训农民;开放实验室、展示大厅,让农民了解高科技种苗工程。
“首批育出的种苗,免费送;送不出去,就自己种。”杨莉说,探求合理的赢利模式,她在品种搭配上费尽心机。
实验室今年批量生产5个品种,美国芦笋、泥蒿各搞200亩,这两个品种年内就有产出;青钱柳、栀子花和红枫,生长期至少3年以上,共种植1000亩。这样搭配,便于以短养长,维持开支并有微利。
杨莉以400元一亩的租金,流转本乡凤凰山1000多亩山地的使用权,作为示范基地,开春后种植青钱柳、栀子花、红枫;选择了一些荒滩、湖洲,种植芦笋、泥蒿。
近一个多月,杨莉在屈原镇、凤凰乡的10多村摸底,挨家挨户鼓动……“这并非技术难题,却是科技富民最难过的关卡!但再烦再难,也得做。”
种苗免费送,她还向农民承诺:产量有保证,产品包收购。目前已有60多户农民打算种植美国芦笋和泥蒿。
“农民很现实。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一家一户难以抵御风险。”杨莉说,她要构建“专家团队—实验室—大棚—示范基地—农民”的科技推广链,真正实现“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
“洋利”合作模式
创办实验室之前,杨莉牵头组织,成立了“洋利”农民专业合作社。
面对务农比较效益低,青壮年农民从田野流失,杨莉在实践中领悟到,吸引农民务农,专业化是必经之路;务农要有效益,科技种地是必然选择。
目前,“洋利”农民专业合作社旗下已有机械化种粮、紫红薯种植两个分社。合作社成员、插秧机手李求说,合作社争取政府支持,集中育秧、包插到户,对社员没有任何条件要求。
“‘洋利’合作社是纯粹为农民服务的。”凤凰村的村支书宋佳林介绍,与多数合作社不同,“洋利”的社员享受服务,种出的优质稻、紫红薯,并不一定要交合作社。
“当然,服务需要成本,现在国家有扶持。今后真有大困难,也要靠社员协商解决。”杨莉说,合作社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服务农民,吸引更多农民种地,科技种养致富。
实验室建成后,第一个“5年计划”锁定美国芦笋、泥蒿等23个品种,育出优质壮苗,带动全区6万农民科技致富。
实现“5年计划”,按杨莉的设想,农民种植这些品种,单个品种突破1000亩,即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纳入“洋利”农民专业合作社旗下。如果顺利,“洋利”5年内将拥有25个分社。到那时,实验室不再直接面对散户,而是指导这些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重点培养3至5名技术能手,充当“二传手”,让高科技无障碍进入千家万户。
“从长远看,实验室会赢利,合作社也会有‘钱图’。”杨莉说,这一切的前提,必须农民先富起来。农民赚了钱,用种苗、打品牌,适当收点钱,大家都心甘情愿。
“否则,农民见不到利,科技如何能扎根?农民腰包不鼓,谁会有心加入合作社呢?”她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