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品读《幕阜山八咏》【余三定】
2013-01-01 00:00:19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黄晓辉] 字体:【

  “目光似网撒将去,万壑千峰捞上来”

  ——品读《幕阜山八咏》

  余三定

  

  幕阜山。

  从今年7月中旬开始,李元洛老师和夫人段緹荣老师来到平江的国家森林公园幕阜山避暑,虽说是避暑,但李、段二师一天也未歇着,李老师带了书稿到山上写作,段老师则带了多本书籍到山上阅读。从李老师到幕阜山后,我们不时有电话联系,除了问候,就是听李老师谈他对幕阜山的见闻、感受、喜爱,谈他的书稿写作进度,有时则谈他的幕阜山诗歌创作。

  李老师每当谈到他的幕阜山诗歌创作时一般只告诉我标题,而不告诉我具体内容,意思是好东西不能轻易拿出来,只是有一次李老师实在抑制不住自己的高兴和兴奋,兴致勃勃地在电话里给我朗诵了《空山》、《瞭望台》二首。我一直盼着有机会欣赏到李老师的全部幕阜山诗作。

  机会终于来了,8月8日,我和梅实、吴波、陈超文、李拥军等朋友专程到幕阜山看望李、段二师,临别时,李老师将用钢笔字抄写在方格稿纸上的《幕阜山八咏》送给我们,此时我们才有了先睹为快的美妙机缘。

  李老师的《幕阜山八咏》生动地写出了幕阜山的特点和神韵,也自然地表达了他的情怀和胸襟。

  幕阜山是难得的清凉世界。《仙境》第一、二句写道:“石炼沙蒸草欲焦,洪炉天地总难逃。”前一句写夏日的酷暑之烈,十分具象,让人感同身受;后一句写酷暑范围之广,整个“天地”都成了酷暑的“洪炉”,这一句也写出了人在酷暑面前的无助与无奈。后面两句“如今遁入深山里,仙境清凉暮与朝”,可谓笔锋陡转,写幕阜山的“清凉”与其他地方的酷暑相比,简直是两重天、两个世界,幕阜山是“清凉”的世界。《谁道》后二句写道:“苔生石上泉声细,风度林间鸟语柔。”“苔生石上”与“风度林间”,“泉声细”与“鸟语柔”,既给人以美的感觉,也给人以“清凉”的刺激。

  幕阜山是风景无限的美的天地。《听涛》写道:“蓝天如海净无尘,云朵飞来白浪生。今日幕阜山顶望,天风吹我听涛声。”在幕阜山能够“听涛”可谓想象奇特,但当我们看到“如海”的“蓝天”,看到“云朵”飞来有如“白浪生”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仿佛也一同听到了巨大的“涛声”。《瞭望台》后二句“目光似网撒将去,万壑千峰捞上来!”想象、比喻、夸张独创,奇特,让人久久回味。《山宿》后二句“直上高山山顶宿,喜将明月抱怀中”亦是同样的妙句。

  幕阜山是让人净化心灵的仙境。《清音》写道:“众鸟幽林合唱频,山溪长奏独弦琴。卡拉ok尘嚣里,如此清音几度闻?”在李老师的笔下,幕阜山在给人提供清凉、美景的同时,还能让人远离“娱乐至死”的尘嚣、远离“物欲横流”的市俗,幕阜山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心胸、境界。《空山》后二句“寂寂空山谁剪破?关关好鸟二三声”,所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鸟音不再是纯自然的声音,而是着上了“我”的感情色彩的“关关”之音。李老师是真正的诗人。

  幕阜山是让人“未敢忘忧”的圣地。中国将士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幕阜山上与日本侵略者浴血战斗,幕阜山所在地的平江可以说整个县都是革命圣地,李老师于是情不自禁地写出了《山呼》:“千山肃立不知名,依旧沙场秋点兵。似听声声声怒吼:苍天还我‘大将军’!”李老师到幕阜山主要是避暑、休闲、赏景、写作,但他身上流淌着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血液,所以,不经意间,他的人文关怀、他的忧患意识、他的担当精神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因此,我要说,李老师同时是自觉担当“社会良知”的、入世的中国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