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蛙的“檀香刑”【王荷莲】
2012-12-24 23:26:5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荷莲] [责编:黄晓辉] 字体:【

  蛙的“檀香刑”

  ——读莫言小说《蛙》有感

  王荷莲

  阅读让我快乐。在中国作家中,我最喜爱莫言的作品。他的小说,我几乎是全部拜读过的,特别是《蛙》这部作品,我对它偏爱有加,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领悟。

  我第一次读《蛙》这部小说时,就觉得它不同凡响,独树一帜。我想,像《蛙》这样艺术水准上乘,敢于直面重大现实问题,思想内容厚重的作品,如果不能获得文学大奖,是绝对没有道理的。果然,《蛙》在2011年8月获得了第8届茅盾文学奖。而且,在促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把今年的大奖颁给莫言的因素中,《蛙》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莫言获奖时专门提到《蛙》和《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几部作品,即是明证。

  我以为《蛙》至少有以下6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人公姑姑是中国文学中最奇诡、感人的乡村妇科医生形象,她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感天动地。而且正是通过塑造姑姑的形象,莫言一方面非常深刻地表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敬重、悲悯和罪感,一方面又生动展示了我国60年波澜起伏的乡村生育史。

  第二,成功表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矛盾。故事的叙述人蝌蚪不是故事的局外人、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反思者,在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他也在为自己的罪孽痛苦和忏悔着。由此,小说入木三分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第三,小说成功运用了书信体这一历史悠久的小说模式,让读者感到小说故事好似发生在眼前。同时,因为使用书信体,小说的叙述语言一改作者以往那种大肆铺张、汪洋恣肆的叙述风格,在前三部分显得极为平实和克制;直到第四部分写到当下现实时,才重现了作者以往那种非狂欢化叙述不足以穿透复杂现实的叙述特征。

  第四,小说的整体结构堪称新颖和缜密;前面四部分由书信、小说元叙事构成;而在小说的最后部分,则安排了一个如梦似幻的话剧,把小说所要挖掘的现实中所出现的各种尖锐问题,机智、巧妙、别开生面地传达出来,把小说人物的各种心态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且这样的小说结构也大大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

  第五,罪感描写和忏悔意识。整部小说在叙述姑姑一生的同时,也叙述着姑姑和叙述人蝌蚪的罪感发现;前者的罪感发现是中国式的,后者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的西方式罪感。

  第六,引入国际化因素。小说中大量引入了国际化的细节,这些细节有机地融入了整部作品,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枝节。比如讲述人写信的对象是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写作剧本的参照对象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小说中有一个重要人物一家人具有俄罗斯血统;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堂吉诃德饭馆取材于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堂吉诃德》,等等;这种写法在当代中国小说中并不多见。

  当然,《蛙》的艺术成就和深刻内蕴,远非我所列举的6个方面。因为对这部充满新意和突破的作品,可以有很多种读法。你可以把它当作描写乡村妇科医生姑姑一生经历的长篇小说;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书写中国近60年乡村生育史、直面当代中国现实难题的史诗。你还可以把它当作剖析中国知识分子卑微灵魂深处矛盾的小说,或是当作描写罪感与救赎的作品。当然,你也可以根据小说由五封书信、四篇元叙事和一个剧本构成 ,把它当作一部实验文本或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但是,无论怎么读,《蛙》都会让你强烈感受到莫言在小说艺术上拒绝墨守成规、锐意求变的勇气和创造力,他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和悲悯情怀,以及作为知识人面对巨变时代的精神纠结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