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湘西文学的“第三次浪潮”
2012-12-16 00:04:41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黄晓辉] 字体:【

  湘西文学的“第三次浪潮”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新世纪以来,湘西文学创作呈现稳定全面发展的势头,以其崭新的创作姿态和丰硕的艺术成果形成湘西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成为我省文学创作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湘西文学创作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老作家依然笔耕不辍,新生代作家强势崛起,集中亮相,形成了湘西文学创作的“第三次浪潮”。如果湘西文学发展可以分为层次鲜明的三个阶段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前,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作家的创作可以称为“第一次浪潮”,沈从文文学创作成为以后湘西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源头和艺术典范。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90年代以前,湘西文坛出现了孙健忠、石太瑞、张二牧、胡柯、蔡测海、颜家文、吴雪恼、张心平、滕和叶、彭志明、侯自佳、彭图湘等一批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可以称为“第二次浪潮”,其中孙健忠的《甜甜的刺莓》、《醉乡》、《死街》,石太瑞的《竹哨》、《鹰之歌》、《恋歌四重唱》,蔡测海的《远处的伐木声》、《母船》,颜家文的《屋檐上的瓜秧》,吴雪恼的《姊妹仨》,张心平的《干亲家》等,都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大都获得全国性的大奖。当前,这批作家中仍有一些在文坛上笔耕不辍,保留着较旺盛的创作冲动,例如蔡测海近期又推出了长篇小说《家园万岁》,张心平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草民》、纪实文学集《发现里耶》,后者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进入新世纪之后,湘西文坛涌现了一批出生于1960-1980年代的新生代作家,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彭学明、田耳、于怀岸、吴国恩、向启军、黄光耀、黄青松、龙宁英、聂元松、谢彦秋、仲彦、向远、刘萧、聂元松、九妹等中青年作家。据不完全统计,以新生代为主体的自治州作家每年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在2500至2800篇左右,长篇小说每年有2至3部,有时多达5至6部,发表的刊物包括《人民文学》、《当代》、《收获》、《民族文学》、《花城》、《诗刊》等权威刊物,形成湘西文学创作的“第三次浪潮”。

  其次,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对湘西民族各方面生活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湘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作者大多数有少数民族的身份,湘西的文学也可以直接叫做民族文学。当下湘西作家,不仅生动地描绘土家苗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情风俗,多方面展示当下湘西民族的现实生活,而且注目于湘西民族历史文化嬗变的思考,不仅展现湘西民族独有的神话、传说和古老历史遗存,而且对严重阻碍湘西社会历史发展的民族劣根性进行彻底反思,表现出较为锐利的思维锋芒和较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譬如,蔡测海的《家园万岁》以三川半这个小地方奇人奇事作为书写对象,折射出湘西社会近三百年的社会历史变迁,复活史诗叙事的“本原”。黄青松的《名堂经》描写的是一个名叫花桥的土家山寨的日常琐事,对乡民们的日常用语进行记录和解读,揭示出土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龙宁英的《到热河去看云》、《女儿桥》、《山水的距离》对悲壮苗族的历史与现实、日常生活形态与崇拜巫鬼精神,人性的真善美的常态与人性的歧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书写和阐释,具有文化民族志的特征。彭世贵的《经典湘西》注重以诗化的笔调书写湘西和有着深厚历史蕴藉的雄奇壮伟的湘西形象。聂元松的《湘西叙事》通过书写湘西历史文化名镇和民族文化遗产传人,向读者敞开了一扇尘封的历史文化之门,重温民族历史记忆,是一部鲜活的湘西民族文化史和心灵史。以上这些作家作品都对湘西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审视,表现了湘西作家深挚的民族情怀。

  第三,多种创作方法并存,多种创作理念交织。新世纪以来湘西文学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方法远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多种艺术思潮相互激荡,极大地开阔了湘西作家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视野,使他们在审美趣味和艺术方法上呈现开放多元、复杂多样的形态。一些作家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譬如,彭学明的《娘》以完全真实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真切地记录了自己母亲所遭遇的屈辱和苦难,同时对自己灵魂深处的阴暗作了毫无保留的揭示,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在此得到了精彩的表现。此外,张心平的《草民》,于怀岸的打工文学和猫庄叙事(《白夜》、《屋里有个洞》、《一粒子弹有多重》、《猫庄的秘密》、《猫庄史》等),吴国恩的官场小说(《亲信》、《文化局长》、《宣传部长》),向启军的家园叙事(《南方》、《漂乡》、《沅水》、《远涉的魂》等),谢彦秋的文学漫步与酉水抒情(《吉阳监狱》、《漫步多情的土地》),袁承善的长篇纪实文学(《贺龙传奇》),黄光耀的长篇小说《争铁》、《无字审判》等等,以上作家作品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另有一些作家则坚持艺术创新,最引人注目的是田耳,迄今为止他已在《人民文学》、《收获》、《钟山》、《青年文学》、台湾《联合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30余篇,田耳的创作笔触往往伸入到人物心理不健康的那一部分,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直抵人的心灵深处。他的《围猎》和《坐摇椅的男人》具有卡夫卡的梦魇特征,《一个人张灯结彩》、《重叠影像》、《环线车》等小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表现出一个现代人的深深的焦虑,现代派艺术特征较为鲜明。2007年田耳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年度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作家。近年来田耳还创作了《风蚀地带》、《夏天糖》等长篇小说。人们对这个70后的土家族年轻作家寄以厚望。此外,蔡测海的《家园万岁》也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湘西文学创作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作家忙于追求创作数量,精品意识不强,极个别作品甚至是一些材料的堆积,缺乏艺术的精心构造和细致描绘;有的作家对民族文化的表现浮于表面,明显缺乏对民族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解读和把握,比如对山歌之类的引用,对民俗的简单叙写;还有的作家知识积累不够,思想贫弱,有低俗化创作倾向,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形式的创新也不够。我们相信,只要克服了以上缺点,湘西文学创作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执笔人:吴正锋 申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