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试论推进生态文明的4大动力要素
2012-12-08 23:36:2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易丽昆] [责编:荆彩] 字体:【

  试论推进生态文明的

  4大动力要素

  易丽昆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美丽中国”其实就是生态文明的形象化表达。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将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果把生态文明设想成一架马车,马车要前进,就要有力量在前面拉、在后面推、在侧面使劲。笔者通过深入研究认为,推动这架马车前进的动力有如下4个方面的要素:

  直接动力要素: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

  人类文明从纵向的角度分为四大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现在人类文明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300年的工业文明,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巨额财富,另一方面却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如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锐减、空气、水、土壤污染等,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全球性环境问题全面爆发。所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必须彻底反思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生态文明之路。因此,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后的理性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动力。

  催化动力要素:绿色科技的发展应用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很多生态环境问题确实是科技的负效应结果,但是破解生态危机,又必须依赖科技发展。这就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应符合以下标准:其一,经济效益良好,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大,产品竞争力强;其二,环境负效应小,资源消耗率低;其三,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绿色科技”主要包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保障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等。只有通过绿色科技才能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对生态文明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从而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文化动力要素: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

  生态文明必须有文化支撑。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马克思曾说:“自然天生为人,人天生为自然。”这些话语闪烁着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了极致。其实,古人也崇尚生态文明。“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则体现了古人的生态意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得非常清楚,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进一步培育生态意识:一要创立生态哲学,二要倡导生态伦理,三要普及生态教育,为生态文明注入文化动力。

  保障动力要素: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要推动生态文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能不经历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在生产方式上,一是从原来的线性(原材料、生产过程、产品、肥料)生产方式,转变为循环利用生产方式。循环利用即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产品,中间没有废料产出,原料又可以进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二是寻求产品的质量和永久利用。工业文明不断地更新技术创新,很多产品定期被淘汰,而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注重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利用,可使产品有较高的生命周期,对产品的消耗自然减少,污染和排放也就少了。

  在生活方式上,要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倡导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要从量到质的改变。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量,吃饭、穿衣、住房都追求数量。而生态文明是提倡人们放弃对数量的追捧。这样,对环境的压力就小了,资源的浪费也就少了。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使建设“美丽湖南”、建设“美丽中国”成为现实,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