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兴工强省新跨越
2012-10-15 23:29:2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伟锋 唐爱平] [责编:荆彩] 字体:【

  兴工强省新跨越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报告

  本报记者 李伟锋 唐爱平

  兴工强省新跨越,十年发展铸辉煌。

  在省政府新闻办10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谢超英在发布我省近10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时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经多年不懈努力,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迈上快速发展轨道,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湖南这个传统农业大省建设工业强省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

  工业发展质量跃居中部6省首位

  2011年,全省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812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3%,比2002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5726.21亿元,实现利税3577.53亿元,实现利润1832.9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2倍、12.3倍和25.6倍。

  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实现了4个历史性突破。

  一是总量实现“一个两万亿”和“一个万亿”新突破。分别是: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25726.21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218亿元。

  二是占比实现新突破。全省工业化率首次突破40%,达到41.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1%,创近年来新高。

  三是发展质量实现“两个第一”新突破。根据国家工信部去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湖南工业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均跃居中部6省第一位。

  四是“四千工程”推进实现新突破。工业领域千亿产业达到8个、千亿产业集群2个、千亿产业园区3个、千亿企业1家。

  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作用强劲

  在10年的跨越发展中,以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为标志,湖南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围绕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始终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以“双百工程”和“四千工程”为抓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了一条富有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强力推动湖南GDP跨入全国10强行列,加快了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成为湖南工业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2011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是2006年的3.8倍,年均增速21.3%;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达25726.21亿元,是2006年的4.4倍;实现利润1832.9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7.8∶41.7∶40.5调整为2011年的14.1∶47.6∶38.3。工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3%,比2006年上升6个百分点。

  “四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2007年初,我省启动实施“双百”工程(“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百个对产业升级、效益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新型工业化旗舰企业)项目建设。2009年又启动实施“四千工程”(壮大一批千亿产业、发展一批千亿集群、培育一批千亿企业、打造一批千亿园区)项目建设,确保了项目建设有抓手、出成效。

  近年来,广汽菲亚特、华菱电工钢、比亚迪汽车、北汽控股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中联、北汽福田和湘钢宽厚板等一批重大扩改项目顺利推进,促进了工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2011年底,我省工业领域已涌现出机械、食品、有色、石化、轻工、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8个千亿产业,长沙工程机械、岳阳石化2个千亿集群,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3个千亿园区,五矿有色成为省内首家千亿企业,华菱、中联、三一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我省加快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5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省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011年,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103.3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7%。风电装备、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累计上市达到35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等政策措施,与中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工程院等13所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

  先后组建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8个(其中国家级试点4个),实施58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高速机车变流技术、大型盾构设备研制及产业化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近5年,累计攻克关键技术瓶颈426项,取得了炭/炭复合材料、“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中低速磁悬浮列车、5兆瓦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我省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

  对外开放步伐日益加快

  积极开展与央企对接合作,大力承接国际与沿海产业转移,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湘南地区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稳妥支持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华菱收购FMG部分股权,中联整体并购CIFA,三一并购普茨迈斯特,南车时代电气控股丹尼克斯,迈出了资源配置全球化、生产布局全球化、市场网络全球化的坚实步伐,湘企足迹遍及全球。

  央企对接合作渐入佳境,大飞机起落架、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湖南。

  德国博世、意大利菲亚特、台湾富士康等国际名企入驻三湘大地,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湖南。

  数字湖南建设全面推进

  数字湖南建设是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加快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数字湖南建设已经全面起步,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数字湖南建设纲要》和《数字湖南规划》正式出台,《湖南省信息化条例(修订)》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长株潭被国家授予“两化融合”试验区,13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完成布局。电子信息产业突破千亿大关,全省移动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落户湖南。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全面实施,已有近300家企业完成企业信息化试点计划。

  一批工业设计、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工业应用软件,广泛应用于能源装备制造、冶金、汽车等领域,助推“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变,有力提升了我省工业“智慧”水平。全省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0.512,开始迈入深度融合阶段。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网融合”试点取得重要进展。3G网络覆盖全省,全省城区已实现4M以上宽带接入,100%的乡镇和89%的行政村通宽带。IPTV用户超过20万,地理空间框架的主干工程“一网、一库、一平台”基本建成,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一期工程完成建设,正式上线运行。

  “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开始起步。长沙、株洲、湘潭等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目前株洲、湘潭已完成智慧城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各试点城市在安全监控、智能环保、“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

  【记者感言】

  挺起湖南经济脊梁

  本报记者 李伟锋 唐爱平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其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近10年来,湖南吹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嘹亮号角,大手笔、高水平推动工业发展,建设10十大标志性工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举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推动本土企业漂洋过海跨国经营。

  几载耕耘结下累累硕果。在新型工业化战略推动下,湖南经济转型实现完美蜕变,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1%,全省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工业;全省工业化率达到41.3%,工业发展质量跃居中部6省首位。

  在工业经济的强劲推动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跃上崭新台阶,经济总量逼近2万元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新型工业,挺起湖南经济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