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市县级博物馆路在何方
2012-10-08 23:57:3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责编:彭彭] 字体:【

  市县级博物馆路在何方

  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李小卉

  国庆长假期间,益阳市博物馆观众络绎不绝。“益阳印象——益阳历史文物陈列”、“何凤山‘生命签证’展览”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入馆参观。

  市县级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应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益阳市博物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市县级博物馆要避免千馆一面的通史陈列,而要承担起乡土文化教育的功能。

  部分展出文物填补空白

  “益阳印象——益阳历史文物陈列”历经4年筹备,于9月28日正式向观众免费开放。该陈列从2009年起开始筹划,期间请省内文博专家和清华大学教授多次论证,数易其稿。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以益阳的历史发展为脉络,通过益阳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亮点,采用图片、文字、文物、场景还原相结合的方式,真实再现了益阳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人文风情。

  该陈列共展出益阳距今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最具特色的珍贵文物史料300余件,有些甚至填补了全省和全国的空白。从益阳香铺仑采集的4000多年前的石斧,被称为“石斧之王”,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石斧,考古专家认为该石斧是最早的礼器之一,是远古权力象征。展出的战国时期的玻璃环,呈深绿色,上有花纹,非常精美,据考证是中国最早的玻璃。这些文物,都是首次向观众展出。

  用讲故事的形式做展览

  “益阳印象”陈列突破博物馆传统的陈列方式,采用场景复原、雕塑、大背景和声光电等手段,生动还原了三国时期关羽“单刀赴会”、羊舞岭千年瓷窑、茶马古道起始点唐家观古镇等场景,把观众带入了历史时空。记者看到,在展览第一部分史前文化与青铜文明,考古发掘采集的石器不是陈列在橱窗里,而是在展厅地面上设计考古探方,把石器摆放在探方内,给观众身临考古现场之感。

  “博物馆传统展示方式,既注重学术性,更讲究陈列形式,而‘益阳印象’陈列突破博物馆传统的展示模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做展览,力求通俗易懂。”益阳市博物馆馆长陈峻表示,“益阳印象”陈列的开放,表明益阳市博物馆具备了综合博物馆的基本条件,博物馆将围绕“一个人物(何凤山)、两个遗址(明清古巷古民居、羊舞岭窑)、3项非遗(黑茶、竹艺、地花鼓)”的框架,继续深化展览。

  市县级博物馆要着眼乡土教育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市级博物馆13家、县级博物馆25家。市县博物馆给人最直观的印象,都是如出一辙的综合性博物馆。具体来说,馆藏文物少、馆舍比较破旧、安防设备落后、对外开放条件缺乏;博物馆办馆模式单一,没有突出特色;展厅长期处于传统的静态陈列状态,缺乏生动多样的展示形式,难以发挥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

  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表示,“益阳印象”陈列没讲大道理和空道理,讲的是益阳的历史、人文和地域文化,让益阳观众通过博物馆更加了解和热爱家乡。“未来的市县级博物馆,不应局限于展示考古成果和进行历史教育,而要把发挥乡土文化教育功能作为发展方向,介绍本地的历史文化。”

  “益阳印象”陈列还展示了一些不是文物的东西,如土豆、玉米、粮食种子,突出益阳丰富的物产和地方特色,让观众对家乡有全面的了解。何强说,市县级博物馆要突破摆几件文物的旧模式,根据本地的资源,结合重大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需求,打造特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