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363年玉和酱园,拆还是留 
2012-09-17 22:40:0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责编:黄晓辉] 字体:【

 长沙市坡子街玉和醋文化博物馆展厅。通讯员 摄

长沙市坡子街玉和醋文化博物馆展厅。通讯员摄

 长沙市坡子街玉和醋文化博物馆展厅。通讯员 摄

     近期,长沙市坡子街已有363年历史的玉和酱园,被纳入拆迁范围,引起广泛关注——
  

       363年玉和酱园,拆还是留  

      今年6月,天心区启动太平路及周边零星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玉和酱园所在地亦在拆迁范围内。此后,张早平、柳素、陈先枢、梁小进等7位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联名建议政府保护这一“中华老字号”。欧长伏等6位省政协委员在实地调研后,也呼吁“保护长沙360年老字号玉和酱园原址”。

  此后,关于玉和酱园的去留一直悬而未决。9月17日,记者从玉和酱园了解到,该公司制作完成了“原址保护玉和酱园”的具体方案,希望留住“玉和”的根。

  老字号“玉和”传承363年

  清顺治六年(1649年),江苏酿造大师董玉和来长沙开设玉和酱园,363年来,玉和酱园扎根在坡子街,生产从未间断,其所生产的玉和醋,与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醋。2006年,玉和醋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今年,玉和醋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玉和醋作为家庭生活的必备品,深深沉淀于长沙民众的记忆中。“‘玉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标,更是一个历史文化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地方史研究专家陈先枢表示,360多年未间断生产、未挪动位置的老字号,省内难以找出第二家。

  长沙市政协常委、民进长沙市副主委张早平认为,“玉和”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和”的创始人董玉和系苏州人氏,也是当时长沙苏州会馆的主要负责人。保护“玉和”,不仅仅是传承醋文化的传统,更是加强长沙与苏州文化联系的纽带。

  在山西和镇江,当地的醋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地方特色产品的基地,而且成为开发和提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平台。欧长伏表示,具有360多年历史的原玉和醋酿作坊,及地下所埋藏的窖池,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及今后可借以拓展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应该坚决保护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品牌。

  斥资百万元建成博物馆

  现在的玉和酱园,仍然保持“前店后厂”的格局,只不过“后厂”已经改建成博物馆。一排红灯笼下,展示了大量与玉和有关的历史资料,并陈列着各种传统的酿醋工具。

  长沙双凤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玉和醋文化博物馆馆长袁立介绍,1997年,玉和改制成为私营企业,生产工厂从坡子街搬到长沙市郊。1998年,玉和商标被抢注,经过长达8年的官司,才夺回商标所有权,公司也在此期间错失了发展良机。

  这场官司,让玉和认识到保护品牌的重要性。公司放弃每年100多万元的门面收入,在玉和酱园原址建博物馆,打造展示企业历史文化的窗口。从2006年开始筹办,至2009年玉和醋文化博物馆正式挂牌。袁立告诉记者,博物馆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装修、征集文物、添置设备、陈列展览共花了100多万元,每年运营博物馆还要花费近20万元。

  “玉和自创立以来,便没有搬迁过,根在这里。”袁立说,董玉和创建玉和酱园后,虽几易其主,先后改成蔡玉和、沈玉和、徐玉和,但始终保持了老玉和的名称,说明品牌的影响力。作为有36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如今仍然在生产经营,肯定有其独到之处,博物馆今后将对老玉和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原址保护是“双赢”之举

  对于外界“原址保护”的呼声,长沙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玉和酱园主体建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没有纳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范畴,地下因为未作发掘,无法确定有何文物。

  而文史专家梁小进说,根据有关资料,玉和酱园的地下掩埋了清代酿醋的窖池、古井,如果被发现,就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此外,考古专家在地下发现了明代王府的给排水系统,并很有可能挖掘出小西门城墙遗址。

  在玉和醋文化博物馆,有一堵墙上展示了一段墙体原貌。据介绍,博物馆左右两堵墙建于清代,一直没有动过。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素看过后表示,墙体采用的是“六一尺”的建筑方法,这是他第一次在湖南看到,有重要保护的价值。

  袁立表示,拆迁虽可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款,但无形的损失难以估量,玉和公司对坡子街有很深的情结,非常希望能原址保护,“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角度看,原址保护玉和酱园对坡子街也是好事。”

  根据玉和的设想,除了经营好现有的博物馆,未来将逐步发掘地下的窖池和古井,进行原址保护展示。同时,现场演示酿醋的工艺流程,还原古代酱园生活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