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湘江剧场,为湖湘戏曲传承添彩
2012-09-03 22:32:2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责编:彭彭] 字体:【

  戏曲有了舞台,就有了传承的基础。在湘江剧场开展的“好戏天天演”,推动了湘剧和花鼓戏传统剧目的挖掘及人才的培养——

  湘江剧场,为湖湘戏曲传承添彩

  本报记者 李国斌

  今年上半年,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挖掘出传统剧目《桃源洞》,将于9月底在湘江剧场上演。这是在湘江剧场建立“湖湘戏剧传统文化基地”后,恢复的又一出传统剧目。

  自2010年6月以来,娱乐之都长沙,以政府出钱、专业剧团演出、市民免费观看的形式,每周二至周日晚,在湘江剧场轮流上演湘剧、花鼓戏等经典传统戏曲,为这座城市增添一道温暖的文化风景。两年多来,在这个舞台上,年轻演员迅速成长,湘剧和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不断被挖掘出来,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

  两年多,恢复传统剧目92台

  2010年6月,长沙市文化部门联合天心区政府,选址湘江剧场建立“湖湘戏剧传统文化基地”。自此,长沙湘剧和花鼓戏有了固定的演出剧场。

  据长沙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戏剧演出基地建立以来,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和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共恢复传统剧目92台,截至今年6月底演出400余场,吸引了10万多市民群众入场观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观众群。“可以免费看戏,这是一件大好事。”家住天心区的吴阿姨对此赞不绝口。

  湘剧传统大戏《黄金印》,于2010年恢复。在恢复前,这台戏最后一次演出是上世纪80年代。眼看老艺人一个个去世,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根据留下的剧本,请老湘剧艺术家曾金贵指导,把这台戏完整恢复出来。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湘剧国家级传承人曹汝龙说,两年多来挖掘出湘剧大型传统戏9台、折子戏近40出。

  “湘江剧场不间断演出,促使我们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新戏。去年7月1日至今,共恢复了《五女拜寿》、《泪洒相思地》(青春版)等5台大型传统戏。”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李剑飞表示,两年多来,剧团挖掘出10多台传统大戏和20多出折子戏,并创作了《太阳出来了》、《郭亮带兵抓郭亮》等5出现代戏。《书房调叔》是传统折子戏中的经典,失传了20多年,去年在剧团努力下复排成功。

  有演出,年轻演员迅速成长

  舞台,对于一个演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戏曲艺术不上台演出,不面对观众,不可能传承下去。”曹汝龙说。

  曹汝龙告诉记者,在湘江剧场定点演出后,年轻演员进步很大,一天一个样,观众还给演员排队,叫起了“四小名旦”、“五朵金花”。近两年,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有两个年轻演员获得了芙蓉奖,这是湖南戏曲界颁给演员个人的最高奖,其中曹威治仅22岁。女演员黄洁让曹汝龙印象深刻,“这个妹子原来唱腔一般,通过这两年上台锻炼,嗓音都变好了,连续获得了两届长沙市杜鹃花奖。”

  李剑飞说,湘江剧场的舞台,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特别是促进了年轻演员的成长。一周有6天演出,剧团在安排演出剧目时,有意识地给年轻演员上台的机会。今年2月,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又招收了18位青年演员,目前30岁以下的演员占一半。

  李剑飞特别表示,文艺院团改制后,有精彩的剧目,有优秀的演员,不愁没有市场。

  有舞台,戏曲实现活态传承

  以前长沙剧场多,仅长沙市湘剧院就有解放剧院、长沙剧院、文华剧院、劳动剧院4个可供演出的剧场,长沙市花鼓戏剧院也有两个。后来有的被拆,有的作了他用,湘剧和花鼓戏也一度低迷,陷入传承难的困境。“湖湘戏剧传统文化基地”落户湘江剧场后,戏迷们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剧场里每晚座无虚席,叫好声、鼓掌声不绝于耳。

  “湘江剧场为传承湖湘戏曲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湘剧和花鼓戏实现活态传承。”曹汝龙深有感触。“小演员学了戏,上台演时,要化妆、穿戏服、戴头冠、使用道具,一整套流程下来,就完整掌握了戏曲艺术的精髓。而且,表演时,动不动情,到不到位,观众看后都会反馈回来,演员也就知道自己演得如何了。”

  有一段时间,湘江剧场几乎天天都是老观众,甚至有观众一年一场不落全部看完。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罗志勇说,目前还是以中老年观众为主,但年轻观众和新面孔也越来越多,有一些大学生经常到湘江剧场看戏,并因此喜欢上了湘剧和花鼓戏。

  曹汝龙说,现在只有一个剧场演出,剧团和观众都觉得不过瘾,如果湘剧和花鼓戏各有一个剧场,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