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知错不改”凸显文化浮躁
2012-08-31 23:07:3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赵勇锋] [责编:黄晓辉] 字体:【

  近日,有旅客爆料称,长沙贾谊故居一块牌匾中汉文帝的名字“刘恒”雕刻成了“刘桓”。有关部门回复:“这个错字我们也是知道的,但因为改起来很麻烦,游客也很少认出,所以一直没改。”(8月30日《潇湘晨报》)

  贾谊故居“知错不改”并非首次。早在2004年,《湖南日报》就有题为《贾谊故宅错别字连篇令人遗憾》的报道,指出故居的介绍文字“相当粗糙,并出现诸多谬误,与长沙这处著名的人文景观的品位与格调格格不入”。当时故居管理处即回应称,早在报道前就发现错别字,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改。

  古人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有过错而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无数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知错不改,只能是错上加错,坚持错误,终将使错误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以之应对政治,则有祸国殃民之虞;以之应对经济,则有民不聊生之险;以之应对教育,则难免误人子弟;以之应对社会,则可能激化矛盾。

  贾谊故居的“知错不改”,其实凸显了当前文化产业的浮躁。故居管理处对“改起来很麻烦”的解释是:“整面墙是一次性模子,把错字戳掉改了,墙面的美观也毁了,整体更换下来,也要花一笔不少的经费。”这无疑是宁要美观而不改错字。人们不禁要问:对于一处人文景观而言,到底是“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人们到贾谊故居拜访,是为了感受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是为了欣赏浮华的美观?如果不注重文化内涵,哪怕把故居装饰得再漂亮,也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改正一个错字,当然没有必要把整个牌匾换下,涂改之处虽看起来不那么整洁,但却显出管理者的认真和严谨。对游客而言,一个错字远比一处涂抹扎眼;对贾谊故居而言,文化内涵远比漂亮外观重要;对故居管理者而言,“知错不改”远比一个错字负面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