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矫情女博士背后的“社会课题”
2012-08-10 22:43:2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海建] [责编:彭彭] 字体:【

  矫情女博士背后的“社会课题”

  邓海建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一位女博士,近日随校方组织的博士团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有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课题。她在微博上抱怨“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每天的饭都是那几个菜……也没个超市,买的尽是瓜子、豆子、好丽友!”并表示“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该女博士在3天调研结束时发微博:求:1、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2、航班返回厦门一切顺利!”(8月8日《中国青年报》)

  在一片诟病声中,当事人终于在微博致歉——“请大家给我这个不成熟的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也许是舆论压力所致,兴许是良心发现使然,但已无关紧要,倒是那句“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的话语,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刺向教育,刺向形形色色的调研,刺向某种与基层相关的断裂。

  这段微博,对于这位置身贫困地区的女博士而言,或许仅仅是一段心有所思的内心表达。可谓说者无意,但听者却不能不有心。从幼儿园起步到博士,20多年的教育,留给这位博士的竟然是对贫困地区的“傲慢与偏见”。趋利避害,人之本能,但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厚人性,人性是什么——是悲悯,是洞见,是克制,是谦抑。不指望所有的被教育者都能如凤凰涅槃,但如女博士般的抱怨,果真是偶发事件?

  值得反思的同样包括各色课题调研。很难想象,在要吃要住、要车接送的情绪下,“有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课题”能有怎样的进展。这恰恰是一种可悲的悖论:欠发达地区对精英求贤若渴,而高高在上的教科研却将“调研”弄成例行的“打秋风”。如此结局无助于地方发展,反而折损财政效能。高校科研有多浮躁,看看各色下基层课题的含金量也就可见一斑。

  微博上偶尔的抱怨、牢骚,也算是人之常情,不必上纲上线。但是这位博士的调研,没有体现出对欠发达地区的关注,反而摇身成为鄙夷贫困地区的“吐槽姐”,抛开道德层面的抒情不说——此般“传奇”,才是最值得研讨的“社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