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防灾不该有“预警过度”之论
2012-08-05 21:35:34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防灾不该有“预警过度”之论

  司马童

  防患于未然,不存在过度。重视每一次“狼来了”的防灾准备和防范意识,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7月25日,北京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但暴雨并未如约而至,全市当晚平均雨量2.1毫米,城区平均雨量1毫米。北京市气象局总工程师孙继松称,目前北京市还未从21日的自然灾害中恢复过来,在应急状态下,预报员很可能会将预报往更严重的方向去考虑,对民众是个警示。

  气象专家称,当预报有25毫米以上的降雨时,就必须发布蓝色汛情预警;但蓝色预警又不仅仅针对一个雨量,满足其它任一条件同样可以发布。刚刚从“7·21”特大自然灾害中缓过神来的北京,鉴于局部地区的土壤含水量饱和、隐患依然存在,即使把“灾害预警”报成了虚惊一场的“狼来了”,也无可厚非。更何况,防灾词典里,原本就不该有“预警过度”之论。

  针对这场预而不准的“蓝色汛情”,有人或是埋怨气象部门“预警过度”,或是嘲讽专业人士“事后诸葛”。的确,灾害预警的有惊无险,无疑会打乱市民百姓的生活工作计划,并造成相关部门严密防范的“白费力气”。但是,假如预警不力,假如真有暴雨来袭,到底是“有备无患”来得好,还是“匆忙应对”更放心?

  “防灾”和“抗灾”,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前者侧重预防,后者注重补救。既为预防,就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情况。所以,就公众而言,对于相关预警的认识与发布,应该多作“及不及时”的考量,少发“过不过度”之论。预警重在提醒,重在警示,重在防范,倘若过于揪住“准确率”不放,等于是自缚手脚,使有关机构陷入“想预而不敢预”的矛盾纠结之中。

  其实,所谓的“预警过度”,显然是针对预报与灾情的“吻合度”而论。在世界各国,常闻灾情预警,但真正“灾随警至”的情况,往往只占少数。正是有了重视每一次“狼来了”的防灾准备和防范意识,才能努力做到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防灾词典里不该有“预警过度”之论,既缘于防患于未然不存在过度之说,更因为把困难想得多点、将灾害想得重些,才更有利于应对之时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就气象部门来说,就算真的想通过“人为加重预警级别”,来为将来的减轻责难“留一手”,那也不可能次次“留”出太大差距。毕竟,缺乏了相对准确的可靠预警成绩,气象部门也会感到脸红羞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