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三公”监督须防枪打出头鸟
2012-07-12 21:01: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海建] [责编:黄晓辉] 字体:【

  广州市城管局近日回应“一年出国花费上百万”质疑,称开支严格按照经费预算,涉事出国考察人员也在微博上公布考察报告。有不少网友质疑出国考察的效果。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报告质量如何见仁见智,但勇于公开晒出自己的考察报告,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7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有疑有问,有答有应。平心而论,单纯就广州市城管局回应“出国费用”质疑一事,应该是值得鼓励的。理由有二:一是在要求及时公布“三公经费”的情况下,广州市“迟到”的部门还大有存在。可见,守时晒预算,也算优良品质;二是爽约的还没被打屁股,守时的即使不发小红花,在没有有力证据证明有错前也不该马上拍板砖,这不是监督的正常之态。

  事实上,“三公”监督最大的问题,恰恰是“看不到问题”。天书般的预算,遮遮掩掩的决算,公共监督最怕的不是狡辩而是封口。没有互动、没有回应,舆论监督即便再给力,也不过是过嘴瘾的独角戏。如果枪打出头鸟,结果必然造成现实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被监督者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谁先亮相,谁跑得快,反而更容易被“盯上”。这也说明,眼下的“三公”监督仍处于粗放阶段,依赖的不是稳定可靠的制度监督,而是带有相当大偶然性与情绪性的“网友曝”。

  及时公开,就是一种进步,但我们又不能满足于这种有限的进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百万出国经费”确有值得商榷的空间:这些出国经费预算即便“合法”,也未必“合理”;即便“合理”,也未必“必须”。地球越来越“小”,电子政务已经将信息传播从“亲送亲达”的费心劳力中解脱出来,学习经验,未必需要事事亲自拜访。

  广州市城管局也许有委屈,甚至曾寄望在良性互动中赢得舆论的理解。遗憾的是,因为其出国预算与出国绩效是自说自话,这种自证清白显然绕不开公信力的短板。这就好比商家自己贴绿色标识,就算真的是绿色有机,因为有利益关联,缺乏独立评判支撑,难免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未必能取信于民。

  由此,“三公”监督,亟需构建互信的话语格局。对当事方来说,尊重公众质询权,并以第三方审计监督“他证”清白,可能更能消弭误会,真正赢得民意的理解与支持。而就公众而言,对能被监督的“三公”少些冷嘲热讽,对尚未纳入监督法眼的“三公”秉持更高的警觉,也才能理性推进监督机制的稳态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