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孙正雯遗书”值得反思
2012-07-12 21:00:1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传涛] [责编:黄晓辉] 字体:【

  “亲爱的爸爸妈妈:用‘亲爱的’与你们的称呼搭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误。”如此充满纠结的语句,出自一个13岁的花季少女。写下这句话的青岛智荣中学初一学生孙正雯,已在8日跳楼身亡,她用了3页纸表露自杀的动机是不堪忍受父母的家暴。(《齐鲁晚报》7月11日)

  父母教育子女,天生具有正义性,但并不代表在伦理逻辑上就有权“爱之深责之切”。“孙正雯遗书”中“跪玻璃渣”、“拿镜子砸”、“被打得几度昏死”等描写,告诉世人,这位女孩的悲惨遭遇达到了让人无法承受的地步。

  在一些有着家暴倾向的父母眼里,父母既不能忤逆,更不容许批判。“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民间流传的谚语,既是家暴的反映,更表达了对孩子必须臣服家暴观念的可怕认同。

  孙正雯父母的家暴,无疑只是个例。但是,在“孙正雯遗书”中,“私看了我多少日记”、“搜我房间、搜我书包”、“让我考得像你们小时候那样好”等内容,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孙正雯遗书”中,可以找到许多家长的影子,这已经是一个关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重大社会命题。

  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孩子的成绩,与父母的面子息息相关,是市井坊间互相对比的筹码。如果有孩子考上了名校,抑或获了什么奖,对于邻家的一些孩子而言,无异于一个噩梦。这样的成功典范,非常容易被树立为标杆,一群孩子就会生活在那位“成功”孩子的阴影之中。

  更残酷的是,当孩子们遭遇这类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家暴时,竟然求助无门——孙正雯求助于老师,老师所采取的措施仅限于打了个电话。不禁想起了印度反家暴团体发起的“按门铃”运动,当邻居家传来挨打的哭声,摁响他家的门铃,直到门被打开。真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成为热心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