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冷漠,是对善良的伤害
2012-07-08 22:57:2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亚平] [责编:彭彭] 字体:【

  冷漠,是对善良的伤害

  在好心人与冷漠者并存的生态中,多些道义储存,才会消解冷漠的张力

  李亚平

  一段悲情的壮举,一种泯灭人性的冷漠,竟会如此刺眼地交织于一起——

  7月3日下午,娄底市政府门前孙水河公园河段,27岁的邓锦杰为了营救溺水的一家三口,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救人。但当邓锦杰体力不支、遇险生死不明时,被救的一家三口不但没积极施救,而是漠然地选择了离开。面对旁人出面拦阻时,其中一名被救者竟丢下一句“关我屁事”的话,便开车离开了现场。(7月5日《三湘都市报》)

  以年轻生命为代价,邓锦杰凛然的一跃,留下一道永恒而绮丽的道德弧线;人们在谴责获救者冷漠的同时,更记住了这位英雄的名字。知恩图报,是道义往来的基本外延,它构成社会的公序良俗,形塑着公民社会对的道德认知;“以怨报德”,是一道无法抹去的丑陋的留痕。坦然接受他人的救命之恩,却在救人者需要相助的生死关头冷漠地选择离开。如此残酷的情形,相信任何人都无法接受,“关我屁事”之类的恶腔,想不激起民愤都难。须知,在任何社会形态下,义举总属于稀缺资源,需要人们用心呵护;得人相助,却不肯对善举道一声谢谢,只会刺痛行善者的热度。

  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先生的这段话安放在这桩事件上,倒也十分恰当。救人者虽然遇难,但他的精神如同丰碑般高大;而被救者虽然活着,但一辈子都得背负着道德的枷锁。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做人的底线。一声发自内心的感谢是温暖的传递,是良知者在向善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是让爱心接力得到认同的价值。善行若换来的不是温情铺展,而是冷漠横行,那道德势必在人心冷却中低徊。毋庸讳言,当下的道德地貌参差不齐。我们一边为那些冠以“最美”称号的英雄心存敬仰,另一边却要为“关我屁事”的伤心话感到寒心。

  在道德领域,冷漠的存在,就是对善良的伤害。在向善与冷漠并存的道德生态中,多些道义的储存,就能消弭冷漠蔓延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