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西柏坡感怀【王凤英】
2012-07-01 20:37:3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凤英] [责编:荆彩] 字体:【

  西柏坡感怀

  王凤英

  

  曾去过很多地方,时过境迁,再提起时,脑海里大多一片空白;3年前的初夏,我去了趟西柏坡,昨晚想起,几个镜头却骤然拉到眼前。

  在平山县城,我看到一个牌坊,上面写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去之前就知道:中国的命运从这里改变;这里,是新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壮士的襁褓,是巨人的摇篮。作战室里,只有两张大方桌和几张军用地图。在那里,我记住了一句话:不发兵,不发炮,只发文件和电报。说的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与远在南京的蒋家王朝展开大决战:一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方坐卧不宁,乱了方寸。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开国元勋统率士气高昂的人民军队,带领踊跃支前的后方群众,伴随着自信、豪迈的歌声,把美式装备的所谓正规军打得一塌糊涂。

  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幅幅展片让我振奋不已。其中几幅,说起谍战。有一事难忘,说在三大战役期间,国民党的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竟是我党潜伏多年的党员。什么要员调整,什么作战计划,什么军需供给,这里刚开完机密会,那边,相关资料已摆在毛主席案头。您想,这样的战争,国民党焉能不败?那些图片对我震撼强烈,脑中立即闪现出八个大字:天下归心,所向披靡!

  西柏坡原来只是河北省平山县中部一个仅有百十来户村民的小山村,坐落在一片马蹄状的山坳里。史书载,西柏坡始建于唐代,原名“柏卜”,后一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党中央之所以选择这里,是有多方面考虑的:它交通方便,易守难攻,粮食充足,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有牢固的群众基础。

  去西柏坡,像去延安一样,要走不少蜿蜒山路,翻许多巍峨大山。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委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之后不久,就打下了石家庄,拔掉了横在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之间楔子,使解放区连成一片。1948年5月,毛主席率领党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此地。从此,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便在这里殚精竭虑,指挥着大江南北的千里决战、万里戎机。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两个重要会议——九月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九月会议,提出了新目标——建军500万,力争用5年推翻反动统治。结果呢,哪用5年,只用短短3年,就把国民党的统治者们赶到台湾岛去了;几个月后的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上提出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谋划党在全国解放后的治国方略,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两个务必”。

  在这里,党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攻克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在这里,隆重颁布了《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这里,党中央精心侍弄了一大块试验田——建立华北人民政府,从城市管理、教育、金融等方面开始全面试验,为新中国建设积累经验;在这里,毛主席题写了“人民政协”、“人民日报”等诸多以“人民”冠头的报刊和机关的名字。

  是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1949年的3月23日,西柏坡的早晨分外宁静。党中央在这里驻扎10个月后,决定到北京参加胜利在握的“赶考”。而后不久,就有了让世界震惊的新中国开国大典。

  流连徘徊在西柏坡,一盘石碾,一份电文,一张老照片,都让我心潮起伏,让我好像置身于当年那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奔向胜利的年代。眼前的会议室、领袖旧居等设施是迁后重建的。它留给我们的以“两个敢于”、“两个务必”为主体的西柏坡精神,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永远的精神财富。

  西柏坡之行,时常忆起,情系心牵;今天早上,遥望西柏坡的方向,我仿佛看到,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下,乳白的雾霭笼罩着山村,如火的朝阳照耀在西柏坡岭上,那些柏树更加生机盎然、苍翠蓊郁!从这里走出来的中国,也更加富强、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