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鼓声震天赛龙舟【聂鑫森】
2012-06-21 22:52:2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聂鑫森] [责编:荆彩] 字体:【

  鼓声震天赛龙舟

  聂鑫森

  

  

  张家界市永定区举办的张家界首届龙舟邀请赛。田贵学 摄(资料照片)

  我的故乡湖南湘潭,每年端午节,必在湘江上赛龙舟,以西头江心的杨梅洲为起点,以东头的小东门为终点,顺江而下长达十余公里。每次竞赛,必有二十余艘龙舟参与,捉对儿拼搏,其场面十分壮观。湘潭的龙舟,其形如龙,比别处的长,可乘坐三十来人。舟头坐四人,各持阔叶大桨,谓之“鹅锋”,开路分水;然后是两边分列而坐的二十余名桡手,一律的青年壮汉;舟尾二人,把持长桨,作导向、加力之用,称之为“导桨”;中间是鼓舱,坐司鼓者一人,及放铳者、挥旗者各一人。即使在文革中,这种竞赛亦没有人可以阻止。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江南的江河湖泊之上,鼓声震天,桨橹如搅,一对对龙舟追逐竞渡,而岸上观者如堵,喊声如潮,充满着一种欢乐的节日气氛。宋人梅尧臣写道:“南方多竞渡,多在屈平祠。箫鼓满流水,风烟生画旗。千桡速飞鸟,两舸刻灵螭。尽日来江畔,谁知轻薄儿。”(《重五观竞渡》)

  关于赛龙舟的原由,自古相传,有种种说法。其一是为纪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坚贞爱国,不忍看到楚国的沦亡,在汨罗江投水而死,当地人们恐水中的龙吞吃他的遗体,就造出龙形的舟行驶于江中,并敲锣打鼓以驱赶水中的龙。“江上何人悼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宋·余靖《端午日即事》)“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唐·刘禹锡《竞渡曲》)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地区的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这个民族以龙为图腾,自称是龙的传人,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他们驾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急鼓声中进行竞渡之赛,以取悦神灵和自娱。

  尽管龙舟竞渡的起因有多种,但国人多持纪念屈原这一最得民意的说法,这位爱国诗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家喻户晓,万世崇仰!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金山竞渡》中说:“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己巳竞渡于秦淮,辛未竞渡于无锡,壬午竞渡于瓜洲,于金山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而无龙船,龙船无瓜洲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瓜洲龙舟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可见这种民俗活动范围之广,声势之大。

  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生动地描写这种壮观的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即使在宝岛台湾,端午节也有龙舟竞渡。清人钱琦的《台湾竹枝词·竞渡》写道:“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充分说明了台湾和大陆骨肉相连的关系。在今天,龙的子孙,翘首更盼祖国统一,团圆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