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杨梅谣言”何以速传速灭
2012-06-18 23:35:4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司马童] [责编:彭彭] 字体:【

  “杨梅谣言”何以速传速灭

  司马童

  6月7日,仅有20名“粉丝”的刘伟凭着臆想在微博爆料:“余慈两地梅农在种植过程中,给杨梅打了膨大剂。”孰料,由于涉及食品安全,这则微博经过传统媒体报道和网媒转载之后,浙江余姚和慈溪杨梅的声誉一度受到威胁。如今,“杨梅喷洒膨大剂”已被证实纯属谣言,始作俑者更是流泪向公众致歉。(6月14日新华社)

  对受众和消费者来说,这是虚惊一场的“食品安全风波”;对辛苦劳作的果农而言,这是有惊无险的一次市场波折,不难想象,倘若这则谣言出现于当地杨梅集中上市的时候,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全社会而言,“杨梅谣言”的速传速灭,为将来防范和应对同类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首先,这次“杨梅谣言”从风起于青萍之末,到刚刚形成一定的“舆论裂变”之势,浙江相关部门便迅速闻“风”而动,予以高度重视和实质应对。省农业厅紧急组织专家到余姚、慈溪调查,对杨梅样品进行第三方随机检测,验证了两地杨梅并没有喷洒膨大剂;同时,专家还着重宣传了杨梅不具有使用膨大剂条件的科普知识。这种“第一现场”的出击以及“第一时间”的辟谣,对破除谣言和稳定民心,具有无可替代的“第一作用”。

  “杨梅谣言”的速传速灭,固然得益于业内专家的极速检测与“实话实说”,其实也表明了公众对无端传谣的谨慎应对。近些年来,一则谣言损害一项产业、伤害一个群体的事例,时有所闻:去年海南香蕉的突然“失宠”缘于此因,“西瓜打针”的谣言,同样让各地瓜农们闻之胆寒……类似的谣传与伤害看得多了,越来越多的公众也就初步具备了质疑谣言的本能与自觉。所以,“杨梅谣言”戛然而止,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社会“拒谣心态”的日趋成熟。

  “杨梅谣言”速传速灭,虽然还谈不上具备“教科书”式的参考借鉴价值,但无疑为防谣、辟谣及灭谣,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迪。事实上,谣言、谣传往往具有“从网上来”的特性,有关部门和机构须采取“从网上去”的策略直接应对和干预。鉴于谣言“虚、浮、假”的特征,只要善于及时采取“稳、准、实”的对策,哪怕谣言伪装得再逼真,谣传虚构得再传神,相信终会被科学精神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