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韩少功的应变与坚守
2012-05-28 23:48:3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迟美桦] [责编:荆彩] 字体:【

  本报记者 迟美桦

  穿着最传统的中式老棉布黑夹袄,花白的头发,和蔼可亲。韩少功端坐在台上讲演——

  “如果说美食,如今有几个人还会去从沈从文、汪曾祺他们散文随笔中领略?也许,许多人觉得还不如看看眼下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国》更活色生香……”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轰炸的时代。要想娱乐,一台电脑足够了,玩游戏、刷微博、看电影,一天24小时都能玩,娱乐至死的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5月27日上午,长沙连日的阴雨初歇,毛泽东文学院可容纳4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省作协主办的“文学名家大讲堂”第4场开讲,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主讲《数码时代文学的变与不变》。渊博的知识、诙谐幽默的风格、睿智的思想贯穿着两个小时的讲演。

  文学需要“教化”

  韩少功说,看看自己身边的东西,电脑、手机、投影机……无一不是数字化的产物。他认为,互联网给这个世界的文化带来了一场变革。同时,文学的娱乐功能也被大大削弱。文学最为火热的时代,一定是电子游戏、流行音乐、夜总会、动漫、选秀等尚未普及的时代。那时候的戏剧如同节日,诗歌如同美酒,小说与散文是最佳休闲场所。 “夜深人静,沐浴读书”是一种何等的享受!问题在于,娱乐业也在从作家手里接管这一业务。谋求神经亢奋,寻找感官刺激,窃窥人性隐私等等,常在文学之外。文学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不可逆变化,是以电子化和数码化为特征的新兴传播手段,一如既往纸的发明、印刷的发明,正在使文学猝不及防地闯入陌生地区。

  他说,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娱乐:一个个所谓的大片就这样火了,又冷了;一个个惊世的主义就这样火了,又冷了;一个个让人开心的狂生或浪女就这样火了,又冷了——到后来,很多人参与围观纯粹是为了有权开骂,争相点击只是赢来讥嘲和自秀高明的资格,于是火就是为了冷,或者说火本身就是冷。而那些被现代化包围的人们却越来越焦虑。有这样的问题就横亘在人们的面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如果人类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浮躁得无所适从,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也许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重建一种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韩少功说:“我愿意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在人类几百年来钟情于‘自由’一词以后,在有效教化与宽幅自由互为条件的奇诡历史之中。 ”

  用文学唤醒人们的感觉

  韩少功说,现代社会,人们的感觉正在变得麻痹,消失与死亡。他列举了自己看到的一件事情。一辆宝马车撞到了一个农民,农民血流一地。有很多围观的人,出现了两种言论。一是,这个老板有麻烦了,这农民肯定缠着要好多钱。一种是,这个农民要吃亏了,看样子对方是个有权有势的人,撞了也是白撞了。在那个农民血流一地的时候,人们只知道谈论钱,没有人打下120,或是先止血。他感慨:一只羊看到另外一只羊被杀时,还会流泪,可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生命垂危的时候却是兴高采烈地看热闹,用他们那麻木的眼睛。

  他相信:“文学和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仍然是心灵救赎的一剂良药。”他认为我们的文化,就像巨大的金字塔,需要一砖一瓦来构建。我们大家都是建筑师。文化也像是一条河流,永远在向前流动。而我们的“寻根文学”决不是“保根”而已,而是应该学习融合,找到一条最优化的路。可以说,现代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找到优质的原始物种。

  晴耕雨读与开微博

  讲演结束后,记者在韩少功下榻的宾馆采访他,谈到了他的微博。

  2011年11月30日,韩少功的新浪微博正式启动。他发的微博条数不多,内容都是“醒世恒言”式的短语,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受到众多粉丝追捧。目前他同时在新浪和腾讯等网站开了微博。

  他透露开微博的起因。他说许多熟人早已开了微博,他一直没开,是怕没时间打理。“网站的一再盛邀,我想,写微博也无非是写字,写字是作家的强项。会写字的人,可以用它来传递信息,有这样一个和外界沟通的工具也很好。新媒体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积极的作用,它有很多潜在的功能有待挖掘。”

  看他的微博内容,充满了善意的“教化”。我们不妨摘录几条来看看——“3月24日08:57 来自新浪微博 :做富人不易,做贵人更难。贵,高贵也,牵涉到品德、才能、修养、名望等等,都是精神性指标。”“5月11日09:58 来自新浪微博 :当代人读老子、孔子、庄子、墨子都没感觉什么代沟,怎么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倒常常闹代沟?可见‘代沟’这东西,愚者有,智者无,多是夸张之辞。”

  韩少功说,目前中国的青少年群体是微博的主力军,这也是一个文化阵地。韩少功认为微博和博客都不过是生活的小零食,现在如果将零食当成主食,患上了“微博控”,就会弊大于利了。

  本次讲学结束后,韩少功又要到汨罗的乡间开始他“晴耕雨读”生活。他手头有一部即将完成的长篇小说,接下来是一部长篇随笔的写作。他说,乡间是离大自然最近的地方。面对强大丰富的自然,人渺小得就像一粒尘埃。

  在不断演进的自然面前,或许正如韩少功所说:一些貌似强大的潮流都会成为过眼烟云。具体到对一个作家来说,他如果不只是想自己的作品名扬当代,而是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那么,必须舍弃一些功利,耐得住寂寞。必须锲而不舍地寻找自己的心灵故乡,在不间断不重复的体验中,使自己的创作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