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辛亥湖南 > 正文
【辛亥·湖南】陈寅恪家族的湖南缘
2012-05-20 21:38:5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责编:荆彩] 字体:【

  陈寅恪家族的湖南缘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陈寅恪之祖父陈宝箴。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

  

  

  蜕园旧址(长沙市周南中学)。蜕园是陈寅恪的出生地。本报记者 梁向锋 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1904年,陈氏兄妹合影于长沙巡抚衙门后花园“又一村”,左起康晦、衡恪、新午、隆恪、寅恪。

  

  凤凰陈宝箴官邸。

  

  左起,1939年在香港,陈小彭、陈寅恪、唐筼、陈美延、陈流求。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游学足迹布及欧美东洋,学术影响誉满全球,桃李遍布神州大地,然而他的人生之路起点却在长沙。陈家祖孙三代与湖南渊源颇深。

  一、一代大师诞生在长沙蜕园

  4月15日,记者来到坐落在长沙北正街的周南中学。

  这是一个历史厚重的院子。虽然历史风雨已将当年的铅华洗去,但那块新立石碑就像讲解员,让人们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廊上看到了幕幕精彩。

  唐朝,这里是宰相刘蜕致仕后的养身之所,故名曰“蜕园”。到了晚清,这里是湘军名将,做过川、黔、甘提督的周达武的宅第,占地80余亩,为苏州式园林式建筑。20世纪初,清光绪二十年(1894),周达武之子周家纯,也就是后来创办周南女中的朱剑凡随父丧回到湖南,全家就住在这里。其所以易“周”为“朱”,是因为周家本为朱明王朝后裔,为避清廷追杀,易“朱”为“周”。辛亥后,重修族谱,复姓朱。后来,朱剑凡之女朱仲丽、朱仲芷参加革命。前者做过中共中央机关医务所所长,系中央领导人王稼祥的夫人;后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是肖劲光大将的夫人。

  老家江西义宁(今修水)的陈家,之所以与蜕园结缘,是因军功得“以知府发湖南候补”的陈宝箴。1873年,陈宝箴将家小从老家迁来长沙,祖孙三代租居在周宅靠通泰街一侧的部分房屋中。

  陈宝箴长子三立原配罗氏夫人1876年生长子衡恪后,1880年去世。1882年三立续娶继室俞明诗夫人。1890年7月3日,即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十七日,一个男婴在蜕园呱呱坠地——明诗夫人生产了。婴儿的祖父陈宝箴已赴湖北,祖母黄太夫人按族谱“三恪封虞侯”的排行,将这个虎年所生男婴取名“寅恪”。

  据陈寅恪侄孙陈贻竹回忆:“我叔公(陈寅恪)跟我父亲(陈寅恪侄子陈封怀)在一起时,说的是长沙话。”不仅如此,据陈寅恪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回忆,她们父亲一直视湖南为第二故乡。

  二、陈宝箴在湖南做了多年官

  陈家与湖南结缘始于陈宝箴,时间在19世纪60年代初。

  1860年,参加会试的落榜举人陈宝箴无心在京等待三年后的又一次机会,回到家乡继父之志办团练。不久,受湖南人郭嵩焘举荐,陈宝箴投靠年长自己20岁的曾国藩,担任其幕僚。曾国藩早知其名,视其为“国内奇士”,礼为上宾,并赠其一副对联:“万户春风为子寿;半杯浊酒待君温。”

  随后,因为湘军名将席宝田力邀,加上陈宝箴也想做实事,得历练,便到席氏帐下做了幕宾。1864年,即同治三年,太平军首府天京被湘军攻克,幼天王及洪仁玕等出逃江西。这时,陈宝箴预测幼天王等一定会继续往福建逃亡,便建议席宝田派兵到广昌、石城间的杨家牌设伏。依计而行的席宝田部果然顺利俘获了洪仁玕等人。

  陈宝箴在席军参赞一年后,仍然回到曾氏门下。1865年,在转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保荐下,陈宝箴入京面见皇帝,被授以知府发湖南候补。这是陈宝箴踏上真正的仕途之旅的开始,也是陈家与蜕园结缘的由来。

  就在“候补”之中,贵州苗民造反,率兵镇压的席宝田,也就是陈宝箴的儿女亲家得病死了,湖南巡抚刘琨派陈宝箴去贵州镇压。只一年多时间,陈平息了贵州乱事。

  清廷怕湘西的苗民也造反,就让陈宝箴做了辰(溪)永(顺)沅(陵)靖(州)的道台,治所就在镇筸厅,衙门就在现在的凤凰古城。陈宝箴在凤凰一住5年(1875-1880),也就把家立在那里。因此,凤凰古城方面把早几年发现的老道台衙门旧址作为“陈寅恪故里”。

  陈宝箴在凤凰时间虽然不长,但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如铲除境内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欧阳家族势力,教当地百姓种植红薯以饱肚子,劝百姓植茶种竹以增加经济收入,组织民工开凿沱江以便通航等。

  1895年,陈宝箴升任湖南巡抚。这一年,维新变法开始,在全国18行省的督抚中推行最有力的是陈宝箴。他推行新政之举,其子陈三立曾概括为六项:董吏治、辟利源、变士习、开民智、敕军政、公官权。希图有一番作为的光绪皇帝对陈宝箴倍加赏识,于戊戌年“百日维新”中的8月5日、10日连下两道谕旨嘉奖他。湖南也被人称为“中国最富朝气的省份”。

  1898年9月21日,光绪被囚,慈禧垂帘听政。“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作为推行新政得力干将的陈宝箴父子自然在劫难逃,被“革职永不叙用”。11月初,陈宝箴挈带全家离开长沙返回江西南昌。

  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世纪末,陈宝箴的仕途与湖南人、湖南这块土地紧密相连。

  三、陈三立在长沙住了22年

  陈三立是陈寅恪的父亲,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自1873年随父入住蜕园,到1898年被革职,前后25年。其中除了在凤凰和北京、武昌居住过一段时间外,熟悉内情的人们细算陈三立的“长沙光阴”,一共22年。他在这里,不仅读书、写诗,娶妻、生子,而且为父亲推行新政设立了“名士行”。

  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新政急需人才,求贤若渴。陈三立从武昌任上赶到长沙,助其父推行新政。为此,他多方结交有识之士,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皮锡瑞、熊希龄等一时齐聚湖南。陈府名士荟萃嘉宾云集,陈三立则成为名士中的名士。宾主时常聚集在他的书房中,“相与剖析世界形势,抨击腐朽吏治,贡献新猷,切磋诗文,乐则啸歌,愤则痛哭,声闻里巷,时人称之为‘义宁陈氏开名士行’”。

  陈三立居长沙其间,创作了大量诗文。诗家评论这些诗说:“对了解清末长沙社会风貌、名胜古迹、士人心态,以及研究陈氏与长沙社会名流的交往具有重要价值外,且诗风高逸冲淡,不露锋芒,堪称同光体代表之作,弥足珍贵”,其中一首《春日游蜕园歌》并没有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的《散原精舍诗文集》中。诗中曰:

  名园当春花欲繁,鸣鸠喈喈来唤门。

  门外游人自相识,清歌烂漫携孤尊。

  东风飞翻袂初舞,云吹一丝絮粘缕。

  桃李杨枝映细晴,小立栏干扑香雨。

  绿波盈盈腾雾隔,西去轩亭倒深碧。

  万竹森沉浸昼寒,烟影天痕淡将夕。

  夕照摇摇欲上衣,还移双桨趁鸳飞。

  鸳鸯自飞风自起,剪尽愁痕一池水。

  何处凌波更渺然,萍丝荇带镇相牵。

  在诗人的笔下,蜕园春景美不胜收;在诗人的心里,蜕园是理想的家园。

  四、谭延闿对陈寅恪

  “高看一眼”

  陈寅恪一个官宦子弟,儿时的足迹总印在祖父踏过的地方。在蜕园“呱呱”落地,这里自然就是他童年天堂。祖父升为巡抚,他又享受又一村巡抚衙门后衙的欢乐时光。1898年一家人离开长沙,他也在湖南生活了8年多。

  尽管他回到老家后,走向了求学道路,足迹印在了东洋、欧洲,但是他的湖南情缘未断。1914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一片混乱,正在那里留学的陈寅恪不得不匆匆回国。1915年春,陈寅恪来到北京,担任经界局局长蔡锷的秘书,主要工作是翻译有关东西方图书资料,探究中国经界的源流。蔡锷早年受陈三立赏识,得以破格进入湖南时务学堂学习。

  1916年8月,谭延闿第二次督湘,请陈寅恪到省长公署任交涉科长。做学问的陈寅恪自然不习惯官场游戏,好在这种日子并不长。一年后,谭延闿被段祺瑞“夺”去了督军一职,只剩下个寡头省长,便一走了之。陈寅恪也就随全体带“长”字号的湖南官员辞职。

  不过,谭在临走之前,对陈寅恪是“高看一眼”的,派他和林伯渠、熊知白3人为赴美“财政教育研究考察员”,提供经费,时间为2至3年,每人月给费用140元,另有赴美旅费400元,经费在湘省留美学费余额项下开支;同时预汇15000元给驻美公使代为保管,以备日后按月拨给3人领用。

  这一来,其他官员有意见了,说他们平日也是鞍前马后的,为何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谭延闿也说得直白,你们跟着我是为做官的,而他们是我招纳的建设人才,当然得重视。

  这笔钱就成为陈寅恪留学美国费用的主要来源。1919年初,陈寅恪抵达美国,开始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希腊文等,师从著名美国梵学家兰曼,直到1921年秋才结束美国2年半的留学生活。

  1925年,陈寅恪回国。1926年6月,36岁的他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一同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聘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