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为沉寂的英雄立传【陈集亮】
2012-05-08 14:08:0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集亮] [责编:荆彩] 字体:【

  为沉寂的英雄立传

  ——简评周星林、李四清合著传记《蒋翊武 刘复基》

  陈集亮

  当我看到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由本土作家周星林、李四清合著的《蒋翊武 刘复基》传记时,我有一种双重的感动。

  一方面是沉寂近百年的辛亥革命时期的本土英雄蒋翊武、刘复基终于有人为之立传了,作为沅澧流域的子民,我们有理由为之感动。诞生于澧州古城的蒋翊武与诞生于柳叶湖畔的刘复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革命志士,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应该不会对他们感到陌生。虽然关于两位英雄相关史料有人零星地探究过,但相对比较客观、完备的文本却一直阙如。现在终于由本土的作家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两位英雄的传记,这种行动本身就很让人感动。

  另一方面,两位作者为挖掘和弘扬地方文化的无私精神让人感动。周星林选择了一个被史学界关注甚少的蒋翊武作为研究对象,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付出。在这个太多浮躁的年代,能够潜心两年多研究一个课题的教授应该说不是太多了。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丰硕的果实,周星林的《蒋翊武评传》出版后获得了丁玲文学奖。随之而来的是“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编委会找到了他,他和李四清共同领受了传记《蒋翊武 刘复基》的撰写任务。对于李四清来说,如果不是有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如果不是8小时以外孜孜以求地钻研故纸堆,也不会有“抛撒着红绣球,正打中咱的头”的幸运的。

  寻找历史的真实是两位作家共同的追求。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生命线,也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为了弄清蒋翊武的家世,周星林多次去上海图书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寻找相关史料,想尽办法寻找蒋翊武的后裔,并经过多方搜求找到了民国年间印制的《蒋氏族谱》,先后五六次采访蒋翊武住在长沙的女儿,和长期从事蒋翊武研究的蒋翊武侄子蒋漫征交流沟通十数次,而为了了解蒋翊武在上海、武昌一带的活动,他通读了蒋翊武的亲密战友龚霞初撰写的《武昌两日记》、章裕昆的《文学社武昌起义纪实》等珍贵史料,如此钩沉发微,厚积薄发,保证了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叙述的真实准确。

  细节的生动性体现了作者对传记文学的文学品格的追求。文学性是传记文学广泛传播的利器。在主体人物和主要事件绝对真实的前提下,对一些细节加以合乎人物性格逻辑的文学描写,是符合传记文学创作特征的。比如周星林对蒋翊武就义前的一些细节描写,其间有饮酒赋诗、醉吟诗词、醉骂黎元洪及袁世凯等细节,充分展现了一个坚定的民主革命者为民族大义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位深受楚文化尤其是楚狂精神渲染的澧州文人的浪漫性格。在李四清的《刘复基》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生动可感的细节:刘复基在为父亲守孝的3年,时刻关注着国家政局的变化,当蒋翊武邀请他前往武汉时,他带着一份“不杀满贼,誓不还家”的英雄豪情踏上革命征途。

  公允持当的议论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良心和对真理的追求。一部人物传记,应该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也应该体现作者对传主的人格及精神的认同。具体说到蒋翊武这样在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但身后寂寞的英雄,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积极评价。周星林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大胆发声,蒋翊武就是武昌起义最大的功臣,蒋翊武是武昌起义指挥第一人。这是历史资料呈现的真正结论,虽然有些不为部分史学界人士所喜,但周星林凭着学术良心,凭着扎实的历史资料,宣布了他的发现,这是需要学术勇气的。

  寂寞的英雄,常常被历史上的小人所捉弄甚至踩在脚下,也常常容易被历史的烟云所沉埋。为这样的英雄立传,绝非那些趋炎附势缺乏风骨的文人能够担当的,周星林和李四清两位作家,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搜尽奇峰打草稿,为我们重现当年英雄的风采,为常德的地方历史文化挖掘出光芒四射的金矿,不仅十分难得,应该说殊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