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人性考题不应出现在试卷里
2012-04-27 22:44:3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为] [责编:彭彭] 字体:【

  人性考题不应出现在试卷里

  邓为

  提要:不必对异口同声的“我要让梨”兴高采烈,也不要对“我不让梨”而痛心鞭笞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上海一名小学生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一直以来,这近乎就是谦让礼仪的代名词。但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孔融让梨的故事,显然有更多的解读。这也正是小学生在答卷上写下“我不会让梨”被判错引起争议的主要注脚。

  有关孔融让梨的故事,除了最初的版本,时下还有众多的解读,虽千奇百怪,但也多能自圆其说。有一则故事,讲一个孩子,每次在面对诸如孔融让梨的难题时,总是选择“让梨”,而父母认为孩子乖巧,结果造成孩子学会了撒谎、欺骗。

  这显然与孔融让梨的原义相去甚远,按照考试的标准答案来讲,肯定是“我会让梨”,这既是对典故本意的阐释,也是我们在孩子启蒙教育中期望达到的目标。问题是,如果试题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答案,却又限定标准答案的唯一性,这样的试题,显然并不科学。何况,“我不会让梨”,也是至诚至实的回答,而诚实本就是一种美德。

  这也正是诸如孔融让梨这样的人性考题,在考卷上堂而皇之出现时,看似面目温和,却乖戾可憎。所谓的考题,你却没得选择,只能投赞成票。而问题是,即使做出了符合标准答案的解答,只能证明理解了成语的本来含义,却未必是代表心声的诚实回答。如果我们仅仅从试卷上看答案,这世界恐怕会是人人向善的海洋,可谁也都知道,即使灿烂如太阳,也有黑子附着其上。

  孔融让梨所要表达和传递的谦让态度与礼仪本质,才更应该是老师要在课堂上讲授和传递的,也是需要社会潜移默化影响的。当这种谦让精神成为品质,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并成为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准则,那么,孔融让梨的故事,才不会仅仅成为故事流传。如此,也就不必对异口同声的“我要让梨”兴高采烈,也不会对“我不让梨”而痛心鞭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