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拉家常”也有大学问
2012-04-26 22:40:3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金雨] [责编:荆彩] 字体:【

  “拉家常”也有大学问

  提示:接地气、摸实情、办实事、解民忧,“拉家常”才算是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欧阳金雨

  又是一年春好处,鱼水和谐情正浓。4月25日的《湖南日报》上有篇文章颇为惹人喜爱——《田中抛秧收获多》。

  文中主人公常德市委书记卿渐伟到鼎城区谢家铺镇官桥坪村调研,换上雨靴,挽起袖子,跳进田里帮忙抛秧,和村民们一起拉家常、同劳动、谈发展。书记随便问,群众如实答。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市委书记不仅了解到民情、传达了政策,治理思路上也有了新的感悟。这样的“拉家常”让人感觉可真不简单,蕴含着大学问,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能发挥大作用。

  “拉家常”,首先要讲究了一个“拉”字。下基层缺乏基层经验,不懂得群众语言,很可能要遭“冷遇”。“上面派干部下来也好几回了,就那么回事。”老乡可能会这样抱怨。善于与群众拉关系、套近乎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真心实意地和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融洽干群关系的大门就会打开。

  和群众套上了近乎,聊天要能聊下去,聊的内容就显得尤其重要。现实生活中,不少干部出生在农村,逢年过节也回家看看,但长期生活在城市,对农村的印象模糊了,对农业的事情生疏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淡薄了。对基层的情况不了解、不熟悉,与群众交谈起来就难免产生隔膜,就难以走进百姓的内心世界,难以和群众产生共鸣。相反,基层群众对家一般都很有感情,“拉家常”就要突出一个“家”字。拉一些家长里短,聊一聊家庭、孩子、柴米油盐等他们最关心的家庭琐事。让自己融入其中,和群众做到“家和”,那么以后的工作就好干多了、轻松多了。

  “拉家常”只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效果怎么样,还要看是否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常走”、“常聊”。只会耍嘴皮,不愿干实事,老百姓不会买账;热衷形象工程,把与群众共同劳动当做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群众的急难愁事却“选择性治理”,老百姓不会欢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老百姓不会满意,以后再想“拉家常”就会难上加难。

  群众心里有杆秤,老百姓看的是行动,而不是表面文章。只有当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切切实实的转变,老百姓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正在开展的“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