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走基层 > 正文
【记者在基层】“抛荒一分田也是资源的浪费”
2012-04-03 22:00:5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勇军 李寒露 胡洋 贾泽远] [责编:荆彩] 字体:【

  “抛荒一分田也是资源的浪费”

  本报记者 周勇军 李寒露

  通讯员 胡洋 贾泽远

  寒意刚刚退去,气温陡升。这对常德市武陵区芦荻山乡初次采用“早稻集中育秧”的农民来说,既喜又忧。喜的是升温后秧苗长得快,忧的是怎么防范高温伤苗。

  4月2日清晨,记者来到芦荻山乡李白溪村。村支书苏志祥早早到秧田护理了一遍秧苗,又匆匆赶到村部会议室。此时会议室被村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今天要对村民进行‘早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 苏志祥对记者说,“我只通知了一组的种粮户来听课,没想到二组、三组甚至外村的人也来了。”

  这时,一个中年汉子把摩托车停在村部门口,急匆匆往会议室里挤。在记者请求下,苏志祥叫住了他:“王士贵,你别急,记者想采访采访你。”王士贵脸上露出几分羞涩,挠了挠头说:“采访我做啥啊?”“记者同志,采访他干什么,他只知道在城里送液化气赚钱。”旁边几个大姐笑着说,“他家就一亩二分地,哪里懂什么种田哦!”“不会种,还不可以学啊?听说集中育秧不仅省事,而且产量高,我就希望能一边打工一边种田。”王士贵笑呵呵边说边往会议室里挤。一位热心大姐立刻推出另一个人:“记者同志,你采访史大华!她是我们这里的种粮大户,是个土专家呢!”在人群里,一个声音传过来:“不是不是!我自己家的田加上租来的田,一共才15亩呢。我家种水稻虽然琢磨了一些办法,但还是想听听区里的专家是怎么讲的。”

  在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湖南,种十几、二十亩田也算“种粮大户”吗?当天,区农林局局长陈国群也来到了李白溪村。他向记者解释,由于武陵区地处常德市中心城区,所辖7个乡镇耕地面积总共只有7.8万亩,加上代管的德山、柳叶湖、石门桥,水稻种植总面积不超过20万亩。全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4亩,人均水稻种植面积只有0.62亩,所以种10多亩田也算“大户”了。

  今年,武陵区财政拨款,在芦荻山乡李白溪村一组开辟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基地。借助这一平台,农技人员手把手向农民传授集中育秧技术,培育出的秧苗还将免费送给当地农民,可供1600亩稻田种植。

  “武陵区水稻种植面积虽小,但我们深刻认识到,哪怕抛荒一分田也是资源的浪费、国家的损失。” 陈国群告诉记者,结合区情,他们专门制订了从选种到育秧、从培管到收割的“稻田保姆”全程服务计划,特别是利用今年推广的集中育秧技术,农民只需备好大田,将秧苗取回后,就能直接抛栽。他说:“这样一来,像史大华那样的种粮户就能获得更高的效益,而像王士贵那样早出晚归的务工农民,就一定能实现打工种田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