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清明iPhone也来凑热闹,炫富给谁看?
2012-04-03 21:39:5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金雨] [责编:荆彩] 字体:【

  [论“文明”、“环保”过清明之二]

    清明,用“心香”祭祀

  提示:祭祀先人,关键在于心诚,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

  欧阳金雨

  又到清明,关于清明节的新闻自然多起来了——

  天津出现“代理扫墓”业务,包括代理扫墓、哭坟、念悼词等,最少可以哭10分钟,收费300元,并可现场录制光盘;纸制的iPhone、iPad开始在网络热销,淘宝网的一个广告写得具体:“按1:1的比例全手工制作,给您在天堂的亲友最真实的享受”……如此的喧腾热闹,正在渐渐冲淡“清明节”的本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清明扫墓是一件相当严肃甚至神圣的活动。它代表着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与怀念,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纪念仪式,当然以亲赴其地为佳。倘若雇人“扫墓”,花钱“买哭”,金钱背后,貌似热闹的拜祭,其实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掐着秒表一阵假哭,连死者都要骗,与心何安?

  又比如“炫富类祭扫”,纸质iPhone、iPad、别墅、金条甚至直升机等等一一粉墨登场,拿成沓的钞票代替了一抔本该添上坟头的新土,心中留下的恐怕只有灵魂的空虚。

  始于周代的清明节,绵延2500多年的演绎,沉淀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法定假日,个体怎么选择本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清明祭扫,在心而不在形式。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祭祀先人,关键在于心诚,以文化沐浴心灵,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始于农耕时代的节日,清明节承载的是一种感恩文化。追思逝者,传达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延续着人类的情感与文明;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从而更好地效法先古圣贤。

  清明不只是亡人的祭日,也是生者觉悟的节日。不轻言看淡名利,看破红尘,看穿人生;不让任何不可回避的现实,成为消沉颓废的借口。如此谨慎地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从而更能感恩生命、温暖彼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简单诗句的背后,更是一种价值的恪守。哲学家赫勒曾经把“家”视作我们在文化和心理上由之开始,并经常向之回归的“坚实的位置”。与“现实家园”相比,“精神家园”生长着情感、智慧和力量,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凝聚着社会发展的共识。诸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节日蕴涵的文化价值,正在凝聚成越来越明朗的“中国表情”,成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精神家园”。

  由此,没有了情感的依托,清明扫墓徒有空壳,实在毫无意义。惟愿每个人,能够更新观念,给已故的亲人和朋友上炷“心香”,借以表达追思之情,而摒弃与文明不协调的、愚昧的陋习,形成文明祭扫的好风气,让文明之风来吹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