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清明回乡:做给人看,NO!情融血脉,YES!
2012-03-31 21:16:1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永成] [责编:荆彩] 字体:【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时代,清明节期间,却有越来越多背井离乡的人,回到家乡,来到先人坟前祭奠。在遥远的异地,他们渴望什么?为这谙熟的故乡,他们追寻什么?

  清明,那些挡不住的脚步

  本报记者 奉永成

  3月28日,离清明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在湖南中烟公司工作的谢国勇便开始相约同乡,委托家人购买礼品,提前作了清明节回永州老家的准备。

  每逢清明节,成千上万背井离乡的人,便会放下工作,脚步匆匆,离开都市来到乡下,来到先人坟前,酹一壶清酒、献一束小花。在清明这个节日里,一种人间共通的情感,一种古今不绝的思念,在三湘大地涌动着。

  这是个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清明节来临,远方的游子,在遥远的异地,他们渴望什么?为这谙熟的故乡,他们追寻什么?

  清明复返, 思念的脚步匆匆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不仅在清明期间扫墓祭奠、怀念亲人,而且利用这个机会踏青春游、亲近自然。

  近些年,清明习俗不但没有像一些其他民族传统节日那样面临冷落的命运,反而出现了复归的趋势。

  湖南女子大学招生处的冯祥斌,也早早作了回老家的打算。“提前半天回家,好好去感受一下家乡。”冯处长离家快16年了,虽然遇到家乡人仍然会说家乡话,但音总不纯了,虽然目前是他工作最忙的时候,但他仍打算提前加班把工作赶完,清明回老家多住几天。

  “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庸丐皆得上父母丘坟,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后,致信父亲的老友许孟容,有感寒食节不能回籍扫墓而写的一段话。去年清明,长沙人喻先生将这段话写在自己博客的首页,来表达自己的追思之情。他从15年前留学美国之后,就一直留在当地一家金融公司工作,7年前父亲去世后,他在长沙已没有直系亲属,母亲早就去世了,唯一的姐姐也离开长沙到了香港定居。到今年,他已经有三个清明没能回长沙扫墓了。去年和前年,他都是找中介,委托他们代扫,费用由他通过网上支付,前年是800元,去年因为多买了些祭品,花了1100元。今年喻先生跟同在美国的9位同乡,提前一个月就订了清明前两天回国的机票,他也相约姐姐一起回长沙扫墓,并看看儿时的朋友。

  据记者从长沙火车站了解到的情况,清明节前后的车票现在已开始预订,但多数车次的车票在清明前后两天都很紧张。记者拨打南航的订票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清明期间的航班,不仅没有折扣,并且4月3日由上海、广州飞往长沙的航班,均已没有剩票,而4月4日由长沙飞广州的航班,只剩少数机票。汽车方面,长沙汽车南站一王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清明期间,特别是前后两天的时间里,他们已提前做了紧急预案。“按去年的情况来看,这两天的客流量都会达到3000人左右,差不多跟春运期间的客流量持平。”

  记者试着拨打江华瑶族自治县爱塞丽亚等三所高档宾馆的预订电话,对方均告知记者,清明三天的房子已经全部预订,而衡阳祁东县城的部分招待所,在清明期间实行提价。“不用担心客源,外地回乡扫墓的人不会在乎多这几十块钱。”该县一旅馆的老板告诉记者,这几天的生意跟春节一样火爆。

  准备自驾的谢国勇,今年准备打个时间差,星期天下午请半天假,提前回去,错开高峰。去年清明当天回城时,在收费站至少堵了30分钟。

  找寻心灵的根,重温熟悉的音

  选择清明节回家,除了通过扫墓的方式祭祀逝去的亲人,带领下一代寻祖归宗,弘扬千年“孝道”文化外,更多的外地游子,希望通过清明节回老家这种方式,缓解职场的竞争压力,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通过熟悉的乡音、儿时的伙伴,给自己一份心灵的宽慰。

  每逢清明,谢国勇都会带上孩子一起回老家上坟扫墓。“清明节应该是与中国千年“孝”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与敬祖寻根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谢国勇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清明这一节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孝道文化的认知,同时增强孩子寻祖归宗的意识。

  “孩子是在太原生的,他妈妈是太原人,现在我们住在长沙,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对老家的观念并不像我们这么浓烈。如果不通过清明这种节日,带他寻祖归宗,等他长大了,就完全不会有认祖归宗的意识。”谢国勇说。

  清明节在美国没有假期,但喻先生总会约上几个同乡,找个安静的地方,面朝东方拜上几拜。 父母虽然去世了,喻先生不相信有灵魂存在,但他觉得应该以此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在跟记者的QQ对话中,他告诉记者,虽然他现在已拿到绿卡,会说一口纯正英语,但常常在深夜怀念旧时大人叫他“小粒子”的光景。

  “我老家住在长沙市韶山南路,我小时候那里基本上还是菜地,读书时为了跟踪一个喜欢的女孩子,把自行车骑到了菜农的渔塘里。最近在网上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部电影时,我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这个情节里,当年的女孩子肯定嫁作他人妇了。今年清明我想回长沙多呆几天,听听乡音,嚼一口槟榔,吃几块臭干子,找找失落的乡情。”喻先生在跟记者的QQ对话中,说得很慢,话语中满是伤感之情。

  湖南建工集团山东分公司的罗先生,已经订了4月2日到长沙的机票,他准备当天赶回老家邵阳。电话中提起这件事情,成熟稳重的罗先生声音一下洪亮了不少。“回去找儿时的伙伴和乡亲们好好聚下,找找儿时上山采花、田地捉鱼的感觉。少了职场纷争,享受一种纯真的回忆,睡觉都特别踏实。”罗先生说,通过这种仪式化的追思,不仅寄托了对前人的怀念,也通过对乡情的感受,获得了内心的坦然与宁静。

  “清明是寻祖归宗的节日,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核心,回来给祖先祭拜扫墓,不仅是仪式,更是心灵的寄托。”在省社科院方向新教授看来,中国人历来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汉代以后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返本追宗的观念更是日益增长,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如今,人们在清明祭扫时,除了返本追宗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在一种仪式化的追思里,寄托了对前人的怀念。

  不同的祭祀方式 ,一样的精神符号

  “清明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割舍的文化符号。它不是涂在表面做给别人看的,而是溶在我们的血脉中。”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周秋光说,不管是哪个文化层次的人群,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因同样的文化观念被再一次洗礼和铭记。它传递的重亲情、重情义的文化生命力,在今天的中国更加强韧。人们越发看重这个传递着中华传统家庭重亲情、重情义的文化精神的节日。

  通过清明这个节日,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中华民族情感延伸的脉络。周秋光教授认为,这也是现代中国人越来越看重清明这个节日的原因。因为通过这个节日,把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得到了集中体现和表达。

  “在万象更新的大自然氛围下,知恩图报,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祖先、亲人和所有追慕的逝者庄重地送上一份思念,一份敬意,这神圣的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清明祭祀本身,就是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孕育的过程。”

  虽然清明祭祀的本意和目的都差不多,但祭祀的方式却各有不同。

  长沙会选择正清明扫墓,除去坟头上的杂草和枯叶,并带上蜡烛、纸钱、香和鱼、肉、水果,前去祭奠的每个人都要正对坟头磕头。带去祭奠的水果和食品据说吃了可保健康、平安。永州市祁阳县扫墓则遵循着前三后四的习俗,即清明的前三天和后四天都可以上坟祭奠,祭品多以香烛、纸钱和鸡、鱼、肉、水果为主,也有用一种当地叫“清明菜”的野菜和糯米做成的粑粑作祭品,并会在坟头上插花,清除坟头周围的枯叶杂草。

  在记者曾挂职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民们的祭祖不是在清明节,而是在清明节过后的第一天。因为他们都相信祖宗墓坟的墓穴门是在清明节的那天夜晚子夜时分才打开,墓门打开了以后才是拜祖的最佳时期,瑶族祀祖时所准备的祭品是活生生的鸡或猪,另外加上糯米棕、黄纸张、香烛、香条等。每一年都将坟头升高一点.上香时会燃起两枝蜡烛,表示成双成对;燃香三枝为一组。最后还会把鞭炮放在先祖的坟墓顶上去点燃,回到家时也会放些米在事先就弄好了的家门杠旁的小洞里面,说是给先人们存米,让自己的祖先在阴间多米多粮,不用受饥受饿。

  不同的祭奠方式 ,传达着一样的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敬祖知过去,归乡看未来。生活的沧桑,世事的变化,都阻挡不了清明远方的人那回乡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