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勇立潮头,如何打造六大文化高地?
——学习、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访谈之二
本报记者 曹娴
《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我省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打造六大文化高地,即理论武装高地、思想道德高地、群众文化高地、文化传播高地、文化产业高地、文化品牌和人才高地。
这六大文化高地如何打造?近日,专家们进行了深度解读。
对话嘉宾——
朱有志:省社科院院长
周正刚: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巡视员,教授
王征国:省委讲师团教授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一问: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其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都是最新成果。当下,要打造理论武装高地,我省应该如何宣传普及这些理论成果,让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周正刚:理论只有普及到群众、被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理论普及要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完善考学述学评学制度,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干部学校和讲师团作用,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培训,做到对理论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要努力编写大众性的理论读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与人们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在形式上,要结合工作重点和社会热点深入持久地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把理论送到田间地头。
王征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首先要理论武装各级党组织,让科学理论成为学习型党组织的行动指南,建立健全学习科学理论的各项制度。要立足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实际,总结科学发展观在我省的实践成果,加大宣传普及;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正确思路、实际能力、政策措施。
第二,做好党员干部的理论宣讲,让科学理论成为党员干部的普遍信仰。要完善理论服务体系,巩固领导干部带头、专家学者为骨干的理论宣讲队伍,拓展理论下基层活动。利用读书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网上学习等形式,搞好理论学习交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写通俗理论读物,开展媒体理论传播,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理论要从书斋走进民众之中。理论的宣传普及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大众需要和诉求,为大众答疑解惑;要贴近实际,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宣讲,让科学理论成为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样,全省人民才能主动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换脑筋”、“健脑筋”。
二问:目前,社会某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任务显得尤为紧迫。我省打造思想道德高地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如何贯穿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周正刚:思想道德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道德、法律的规范。推进我省思想道德建设,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方式与方法,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二是要为思想道德规范的践行提供制度和措施保障,避免出现道德模范“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同时增加群众规范思想道德的积极性。同时要增强群众践行思想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朱有志: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我省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深入学习雷锋同志甘于奉献与助人为乐的精神,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进一步发挥洪战辉、文花枝、李丽、许月华等先进模范在弘扬湖南精神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成为全社会尊崇和学习的对象。
诚信缺失引发信任危机,我们必须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如机关单位的廉政廉洁主题、社区的互助友爱主题、农村的学科学树新风主题、学校的爱心孝心责任心主题等,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
王征国:公民道德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家庭美德建设,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二是大力推进社会公德建设。我省公民既要严格遵守宪法所规定的国民公德,还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互助准则。三是大力推进职业道德建设。领导干部要做道德的楷模,每个公民也必须树立奉公为德、清廉为荣、谋私为耻的职业道德精神和道德责任。
最近,“湖南精神”征集提炼活动吸引了数百万人次参与,征集到数以万计的表述语,这表明我们湖南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进行的积极思索与实践。在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广泛开展爱祖国、爱湖南、爱家乡的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之“魂”,是我省文化软实力之“魂”,应该体现在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纳入经济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之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利益导向、竞争机制和市场环境;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以文化人,推出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实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各项工作之中,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问: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基本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却跟不上。要打造群众文化高地,我省应如何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人民文化生活幸福指数?
朱有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提质增速。政府要增加投入,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财政预算。采取补贴、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利用,建立长效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利用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城市文化资源应逐步向周边乡镇转移,增加农村的文化服务能力,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文化的乐趣与力量。政府应该继续加强乡镇、农村、社区的文化站、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少年宫等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工程,扩大覆盖点。另外,要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引导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周正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增加投入。文化建设的重心必须下移,面向基层。在政府主导下,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构建农村文化惠民工程,还要做到四个转变——
一是由“盼”文化向“办”文化转变。人民群众对文化有着美好的愿望与强烈的需求,这需要政府与群众上下联手办文化,将愿望与需求变成现实。二是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如果只送文化下乡,就不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这就需要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开发本土的文化项目,让文化在农村播种、生根、发芽。三是由“借”文化向“掘”文化转变。农村的文化活动不能简单复制城市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实际上,基层有数不清的文化资源可供开发、挖掘。如武冈的丝弦,湘西的山歌、蜡染扎染,滩头木版年画等,都是需要保护开发的民间艺术。四是由“乐”文化向“用”文化转变。眼下很多文化活动注重娱乐休闲,但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的素质、陶冶情操,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用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四问:在新的技术支撑下,一些新的媒体形态陆续涌现,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打造文化传播高地,我省应如何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何加快新媒体建设,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周正刚:主流媒体应该坚守主阵地,加快建设步伐,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资源,注重舆论的权威性;坚持主流声音,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强化媒体社会责任;要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在新媒体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认识现代新媒体的力量。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应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推进和打造手机报群、户外新媒体、网络电视等,推动新媒体聚集。其次,作为全国“三网”融合的试点地区,长株潭地区要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取得经验后迅速推广开。
欧阳友权:舆论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公信力。媒体是舆论发布的主平台。真正的主流媒体,不仅要拥有主流的身份,更要在实际传播效果上占据主流地位。内容为王,只有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才能进一步提高主流舆论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主流媒体应创新手段,丰富内容,加强深度报道、民生报道、典型报道等,推出更多受众喜爱的新闻作品。
相对而言,新媒体占用资源少,但附加价值高。目前,我省向新媒体拓展的空间很大,要迅速抢占资源,实现渠道与内容的全面覆盖。如加强华声在线、红网、金鹰网等一批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传播平台与内容表达的创新,以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五问: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文化产业某些领域原有的比较优势已不再明显,如动漫产业。要打造文化产业高地,实现“十二五”文化发展的奋斗目标,我省应该如何迎头追赶?
欧阳友权:有人形容我省文化产业是“醒得早、起得晚”,产业做大做强的后劲乏力。我省文化产业亟需转方式,调结构,把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结合起来,促进文化经济系统面向两型湖南建设转型升级。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仅靠“打资源牌,吃祖宗饭”,在近年日渐显露的文化产业“前堵后追”、“天花板效应”面前,我们必须注重新型业态培育,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品牌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要创新文化品牌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大力培育网络文化、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载体,扶持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框架媒体、手机电视、手机购物、手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品牌,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提高文化资源配置的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
还需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培育文化人才、金融服务、产权与版权、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重视并健全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等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
朱有志:目前,文化主体发展面临体制的瓶颈,体制机制问题制约了企业力量的发挥,抑制了蕴藏在文化人才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改革创新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
重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继续推动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加强推进华声在线、体坛传媒、琴岛演艺等企业上市融资步伐。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群众消费是一种引导消费。要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文化消费热情,就必须进一步拓展文化消费市场。我省可以根据三网融合、数字媒体应用、文化旅游融合等新趋势,创新文化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打造各具风格的城市文化、旅游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开辟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如张家界的旅游演艺消费,就是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带动作用。
周正刚:我省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应该加快实施四大战略。
一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有项目才能出实效;要突出重点,选择有特色、带动力强的项目。扎实推进一批国家级重点基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园区、基地、项目,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实施融合发展战略。重点和提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新媒体等新兴产业。目前,我省文化核心产业发展得比较好,但与文化的相关产业层、外围产业层做得还不够。要大力发展与旅游、信息、体育、建筑、休闲农业等结合紧密的文化产业领域;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等产业,提高融合度,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价值。
三是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避免同质化、齐一化、粗糙化,一定要做“特”做“优”。个性化市场、小众化市场都值得关注。
四是实施品牌引领战略。除了已有的文化品牌,我省还缺乏创意文化品牌、休闲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等。做品牌不要一哄而上,要持之以恒,有耐心。
六问: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誉满全国,“湘”字号文化品牌异军突起。影响广泛、传之久远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在加快文化强省的建设中,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今后,我省如何继续打造响亮的文化品牌和加强优秀作品创作生产?如何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欧阳友权:第一,创意为王,摆脱对文化资源的过度依赖,消除粗放型增长后的资源约束和资本约束。
好莱坞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电影的成功不是靠资源,而是靠别致的创意、高水平的制作以及成功的市场攻略。创意的显著特征是鼓励个人创造力的无穷释放,这种释放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创意和市场,各种资源能转化为经营资本,为经济发展打开新的通道和空间,这是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有模式。我省一些成功运作的电视节目、影视剧、动漫产品、长沙歌厅等品牌,主要就是靠好的创意。现在,我们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新的、优秀的项目策划和品牌创意。
第二,差异化战略,在细分市场中“错位式”探寻品牌生长空间,让“湘”字号文化品牌成为两型湖南建设的强劲引擎。
打造文化品牌要选择“差异化”,避免“同质化”。我省地处中部,北有武汉,南临广东,西有重庆,东有“长三角”,它们比我们更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湘”文化品牌要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成为建设两型湖南更为强劲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经济杠杆,就必须重新定位自己,注重市场细分,突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绝”,以差异战略和“错位式”策略来谋划新的格局,这样才是开拓品牌生长的应变之道。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有高端的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了一批文化领军人物。在他们的带动下,我省文化产业得以迅速成长。现在,我省需要一批新的领军人物引领文化产业迈向一个新高地。此外,还要加强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国际化人才。
周正刚:要实施精品工程,大力推动以“五个一工程”为重点的文艺精品战略。精品是从基层孕育,经过市场淘洗后的优秀作品。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要舍得花时间、精力,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群众的喜欢、满意、接受、认可是检验精品的试金石。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则需要政府保护与支持。
对于文化人才而言,一定要用待遇、荣誉、情感和美好的愿景留住人,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要完善机构设置、学习培训、交流任职、待遇保障、表彰激励等政策措施,改善工作条件,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努力发现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行业协会要为民间文化人才提供培训交流、资质认证等服务。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并落实基本津贴。
朱有志: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样式,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湖湘气派的优秀作品。加强重点题材文艺创作,提前规划,科学论证,精心制作重大题材作品。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艺术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