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富民强省,“文化”为什么要勇挑重担?
2012-03-27 23:10:4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熊远帆] [责编:彭彭] 字体:【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共湖南省委及时出台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我省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本报记者约请了社会科学界的一些著名专家,就如何学习、贯彻、落实《意见》,对他们进行了访谈。

  富民强省,“文化”为什么要勇挑重担?

  ——学习、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访谈之一

  本报记者 熊远帆

  对话嘉宾——

  朱有志:省社科院院长

  周正刚: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巡视员,教授

  王征国:省委讲师团教授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背景: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湖南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文化强省放在富民强省大局中来推进,呈现出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同步繁荣、文化基础工作与文化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文化市场主体与文化品牌同步壮大的大好局面。2011年底,中共湖南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

  一问:湖南省为何对建设“文化强省”有如此迫切的愿望?

  朱有志:文化强省首先是省委贯彻党中央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与党中央在发展理念上保持一致性。第二,湖南发展文化强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群众基础。第三,湖南在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156.64亿元,财政总收入1308.55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76倍和47倍,进入了人均GDP2500美元以上的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诉求相应上升。发展文化强省的紧迫性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符合我们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也符合经济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

  王征国: 湖南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创造了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在某些领域先于经济发展的经验。这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或具备了某些方面能走在前列的条件。为此,省第十次党代会及时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与我省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我省“四化两型”建设大局相适应、与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的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

  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起超过了5%,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2%。但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早在2007年就已达到了6%以上。虽然湖南卫视单频道创收几年来一直排全国省级卫视首位,但我省广电业总收入2007年仅56.72亿元,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七。虽然我省出版集团连续4年进入中国文化企业50强,但全国印刷工业年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占50%,我省约为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市差距更大。可见,我们不能盲目自信,而要贵在自知之明,把建设“文化强省”的迫切愿望建筑在既现实又可靠的基础之上。

  背景:“十一五”期间,湖南投资近10亿元建成韶山“一号工程”,开通中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推出袁隆平等重大典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二问:湖南文化建设在引领思想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创造了一些什么有益的经验?

  朱有志:要准确理解“文化”的概念。这里的“文化”不仅仅是看电影看电视等文艺节目,这是个大文化的概念。包括主流价值观在内,也包括各种艺术形式,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湖南不仅优秀传统道德资源丰富,还是个红色资源大省。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兼蓄并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精神,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发扬这些精神,就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强调加强文化建设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根本任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社会道德底线下滑、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不少。只有在文化中筑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这个基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因为这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讲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王征国:湖南文化建设在引领思想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创造了以下经验: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理论学习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普及化。近五年来,全省组织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宣讲4.5万多场次,编写《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等通俗理论读物10多种,推出《走向和谐》等专题教育片70多部,举办理论研修班17期,培训理论骨干2000多人次。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释疑解惑,有效凝聚共识。常德“四化一考” 创学模式,助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得到中央“学习办”充分肯定。

  投资近10亿元建成韶山“一号工程”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长沙市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植物园、公园等资源、设施,市内5区分别建设了5个各具特色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利用有关部门现有资源,建立了10个现代农业、10个现代企业和2个现代国防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场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中央文明委两次在湖南召开现场会,长沙、常德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城市,有10个案例被评为全国的创新案例,35个案例被评为全省的优秀案例。

  中南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被中宣部等中央部委评为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先进典型之一,多次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和肯定。该校现有在校学生47976人,学生中手机拥有率高达99.8%,电脑拥有率达72.4%。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良好,先后建立了16个校园德育网站,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力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城乡文明程度普遍得到提高。推出袁隆平、文花枝、洪战辉、宋文博等8位全国重大典型。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把它纳入到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的学习内容、纳入到文明创建的内容、纳入到形势政策宣传的内容、纳入到各级学校等教学内容。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开展志愿活动,志愿组织5000多个,注册志愿者3000多万人,关爱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17次,受惠群众1000万人次。全省共建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0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个。共有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4个,首批全国文明县城3个,首批全国文明社区2个,全国文明村镇52个,全国文明单位71个。

  背景:“十一五”期间,湖南基本建成208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万个农家书屋,广电覆盖率达到96%,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别惠及80%、68%以上人口,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实现免费开放,省群众艺术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省科技馆等文化工程投入使用,“三湘读书月”等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城乡,每年组织公益文化演出超过1万场次。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三问:建设文化强省,首先要保障公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之于文化强省的意义何在?

  周正刚: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正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物质收入差距拉大一样,我国不同地区、城乡文化发展繁荣也很不平衡,不同群体享有的文化权益很不均等。

  从区域看,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别;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从城乡看,多数农村文化阵地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基本文化人才缺乏,以及基本文化生活老套匮乏等状况,与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城市文化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从主体看,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在接受教育和文化消费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贫困落后地区和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体,文化教育上的投入少,精神文化生活往往相当贫乏。这种情况在湖南也不例外。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设施落后,文化生活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我们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文化民生”问题,让文化产品和服务得到合理而公平的分配与享用。

  要实行公益性文化保障措施,把公益性文化发展放到优势地位。摒弃“文化产业能来钱、文化事业要花钱”这种重产业、轻事业的观念,让普通百姓拥有和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建设的重心下移到基层。加大投入力度和改进投入方式,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切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基层文化生活落后的状况。

  朱友志:一些人认为,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附加任务”,对发展“文化民生”缺少动力,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系不是“任务”而是“基础”。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得利”为保证,只有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民生”的成果,人民群众才会也才能在文化建设中贡献力量。公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在这之中不断提高文化素质,也才能“反哺”文化建设。 一语言之,要在人民群众中找到文化强省建设的力量,就必须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背景:“十一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2010年增加值82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2%。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110家,利润过千万元的文化企业235家,上市文化企业4家。

  四问:湖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软实力”中的“硬实力”,怎样体现其强大的能量?

  欧阳友权:2008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090亿元,增加值530亿元,“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幅超过18%,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4%逐年提高到5.1%,进入全国文化产业“五大俱乐部”行列。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值达1594亿元,增加值682亿元,是湖南6大千亿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中提出,湖南省每年从财政中安排1亿元建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湖南省文化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500亿元,实现增加值19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8%以上。

  湖南的文化产业起步早,动作快,“湘”字号文化品牌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在现代传媒业、新闻出版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主打产业领域,均有自己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创造了许多产业佳话,形成了“湖南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品牌报告》连续6年发布的272个文化品牌中,“湘”字号文化品牌就有37个,占品牌总数的13.6%。如湖南卫视、体坛周报、超女、蓝猫、湖南出版集团、快乐购等。

  “湖南文化产业”给湖南带来了三大亮点:

  第一,让湖南赢得“文化大省”的美誉,成为“中部崛起”的文化排头兵,在全国振兴文化产业大格局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对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批准和建设形成了催生和驱动效应。

  第二,让湖南的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赢得更大的份额,湖南广电在全国省级广电业中一直名列第一,湖南的动漫曾多年占全国三分之二的作品生产量,湖南出版业也在全国名列前茅。

  第三,涌现了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让湖南的文化产业不仅有业绩、出效益、创产值,还能育人才、出经验、创智慧;不仅可以向全国输出产品和服务,还能输出人才、模式和标准。

  当然,湖南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成为建设两型湖南更为强劲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经济杠杆,就必须重新定位自己。需要解决“做大做强后劲乏力”、“天花板下转型升级”等问题。注重市场细分,突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绝”,以差异战略和“错位式”策略来谋划新的格局,只有这样,“湘”字号文化品牌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真正成为两型湖南建设的强劲引擎。

  背景:目前,全省所有市州都完成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21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中南出版集团、岳阳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长株潭城市群“三网融合”及广电网改革试点顺利进行。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稳步实施,省博物馆被中宣部列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典型。

  五问:提高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水平、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都绕不开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湖南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哪里?

  周正刚:文化要获得更大发展,体制机制仍是必须认真改革和突破的问题。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力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首先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旧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体制不顺,行业管理分工过细,形成职能交叉又相互分割的行业壁垒,因而不能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各管理部门职能不明确,通常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具有很典型的管办不分的特征。关键要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职能真正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管理文化上来,主要管微观转到管宏观上来,做到放开不该管的,管住该管的,做好该做的。要进一步放权,放低门槛,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非公有资本进入非特殊的文化领域,形成各种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其次是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目前,产业与事业体制改革还未到位,文化产业单位还较普遍存在“企业体、事业壳”的体制特征。不少文化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基本上还是投入依赖财政,生产依靠指令,市场依靠政府,缺乏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负担沉重,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对于管办仍然不分的文化单位,要下决心转改或剥离出来,进行改制,实施公司制改造,把企业推向市场;对于有经营积极性的文化实体,应让其摆脱主管部门的束缚,坚决放出来自主经营,鼓励、支持、引导其向文化企业发展;对具有公益性质的准经营文化单位,应进行投入和扶持,鼓励发展产业,逐步自负盈亏。即使是文化事业性单位,也不必谈市场色变,市场与艺术并非“天敌”,相反,真正的艺术是在市场中考验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哪一艺术经典是不受大众欢迎的,是没有市场的。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效益好的文化经营实体想独立出来经营,但管理部门因为其经济利益而不放手;效益不好的文化经营实体,管理部门想摔掉包袱让其独立,而企业不愿独立。现在有些文化单位事业和企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分开,这既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利益格局问题,必须在深化改革中逐步解决。

  再次是着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现在公益性文化的人事劳动体制改革不彻底。用人机制不活,分配上平均主义倾向严重。该养的没有养好,该放的没有放开,人员流动进出不畅,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重点要抓好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员工实行聘用,职位实行公开竞争,工资实行绩效挂钩。同时要积极探索文化事业单位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化问题,增强自身活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强化责任意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攻坚克难,不僵化、不停滞、不保守,坚持与时俱进,解决和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性障碍,增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