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刘路现象引发新的“猜想”
2012-03-26 21:12:2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冬雪草] [责编:荆彩] 字体:【

  刘路现象引发新的“猜想”

  冬雪草

  提要:刘路的成功之路,还知识一个“名分”。可成才之路,不能靠“另辟蹊径”,要“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22岁的刘路因破解世界性数学难题被中南大学破格聘任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将用获得的50万元生活奖励在长沙买房。对于自己将来的成就,他表示还不确定,现在就想多学点东西,搞好研究。

  刘路的成功,成才成名,可谓“另辟蹊径”——解决了数理逻辑领域的一道难题“西塔潘猜想”,中国最年轻正教授级研究员,100万元奖励……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改变命运?当社会上有着“知识猜想”之际,刘路给社会一个惊喜,还知识一个“名分”。刘路现象正在发酵,引发新的“猜想”。

  刘路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除了具备数学天赋外,刘路的成功是个人不懈努力的结果,而他的学习与努力过程很值得深思。刘路表示:“我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都是经历了残酷的高考,走进大学校园的。然而不巧的是,我是应试教育的抵触者,所以我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因为成绩不好,许多人质疑我,我只能默默地忍受。”关于应试教育,路在何方?

  刘路的成功要引发大学教育的反思。“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中国高校培养人才的追求目标。如果大学依然有应试教育的影子,或者一头睡在实用教育的枕头上,培养大师的摇篮就会“摇摇晃晃”、“遥遥无期”。高校的教育改革,不能总是“猜想”。

  刘路的成名要让聘任制度突破“藩篱”。破格聘任为正教授级研究员,着实够破格够大胆。如果是按部就班,刘路聘任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常挂在嘴边,但是,在行动上又瞻前顾后。用人机制曾经“棒杀”多少人才?又让多少人才心灰意冷?也许,破格也可能会有“捧杀”之嫌。在“棒杀”与“捧杀”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公众对用人机制与时俱进的“猜想”。

  新的“猜想”,需要全社会在求索中破解,在创新中求解,在改革中破译。刘路的成功之路不能太寂寞、太孤单。“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唯有深化改革、不懈创新,方能“踏平坎坷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