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以创新“提速”湖南科学发展
2012-03-12 16:54:3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朱有志] [责编:彭彭] 字体:【

  以创新“提速”湖南科学发展

  编者按

  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之际,创新是如此的重要!落实省委“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战略的关键时刻,创新是如此的迫切!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夺得先机。在《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颁布之际,本报约请部分社科理论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创新型湖南建设进行多角度阐述,以期为促进创新型湖南建设提供些许理论支撑。

  本期策划 奉清清

  建设创新型湖南势在必行

  朱有志

  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是知识、人力资本、劳动分工等内生因素变化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建设创新型湖南,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制度、管理、文化等协同创新,这既符合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新增长的要求,也对我省科学跨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建设创新型湖南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转方式、调结构”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我省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调结构、转方式上也取得了较大实效,但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优、经济素质不高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产品低值化、工业重型化、能耗高碳化特征明显,资源、环境的压力仍然很大。同时,作为后起的中部省份,加快发展仍然是湖南的第一要务,对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高需求的格局仍将持续。面对如此省情,我们如何“转方式、调结构”?“创新”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才能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才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才能有效平衡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之间的矛盾;只有大力推进制度、管理、文化等全社会协同创新,提高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能力,才能真正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建设创新型湖南是应对国际国内竞争新态势的必然选择。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技术前沿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全球进入了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时期,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湖南虽身处万亿GDP俱乐部,但与发达省市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而身后的兄弟省市随时可能后来居上。特别是基于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各发达经济体把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高速无线网络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加快了争夺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步伐。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态势,湖南唯有大力推进创新,依靠创新来增强活力与动力,依靠创新来提高经济的“含金量”,以创新驱动实现内生增长,以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才不会落伍于时代,也才有可能抢占新一轮制高点。

  建设创新型湖南是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比较优势是参与经济社会分工的依据,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经济主体才能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湖南是人力资源大省,也是人才强省、科教强省,同时还是传统的创新大省。而且,湖湘人生来就有一股“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创新精神。但事实证明,要把这些优势转化成湖南的经济优势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大力开展创新型湖南建设,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导战略,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积极整合创新资源、营造创新氛围、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建构创新平台,才能激发全民创新热情,才能推动创新活力迸发,湖南的人才、科教等比较优势才有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湖南也才有可能在经济的波浪式发展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湖南是“四化两型”、“四个湖南”的动力支撑。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强力打造“四个湖南”新名片,是省委省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审时度势作出的既切合湖南实际、又呼应中央要求的重大战略部署。就“四化两型”而言,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只有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新型工业化才有“引擎”;只有加快农业技术研发,才能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只有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才有产业支撑;只有通过科技把所有能够量化的经济社会信息完全“数据化”,并被高度融合、共享,才能实现“信息化”。而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必须依靠不断增强科技引领支撑“两型”发展能力、建立健全“两型”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就“四个湖南”而言,创新型湖南是“四个湖南”之一,也是绿色湖南、数字湖南和法治湖南的源动力。建设绿色湖南,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建设数字湖南,推进信息化,必须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法治湖南,需要制度、管理等全面协同创新。因此,只有加快创新型湖南建设,才能为“四化两型”、“四个湖南”提供核心驱动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的宏伟目标也才能顺利实现。

  (作者系省社科院院长)

  把创新扎根于社会化大科普之中

  邹志强

  “创新湖南”的提出是顺应时代潮流、追求科学发展的宏伟之举。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代社会,创新指向的主要内容是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科技创新要想获得持久的动力和不竭的思想源泉,就需要扎根在有创新氛围的社会土壤之中。而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以社会化大科普打造湖南的科普文化平台,就是培育我省社会创新土壤、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科学是广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社会中的科学,它发源植根于广袤深厚的社会文化之中,又必须要通过科学普及的方式再回到社会中去,并借此获得科学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动力。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科学知识“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就有赖于社会科普文化的形成和科普文化平台的打造。

  建设创新型湖南,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是一项基础性工程。科普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人的素质,它的根本任务就是把人类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从实践中升华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社会各个方面,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以增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是我省科普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近几年来,湖南省科协在打造科普文化平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如2011年6月开馆的湖南科技馆,总投资3.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我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公益性项目,并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作为科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省科技馆发挥了极为重要的阵地作用,开馆半年来接待观众50余万人次,成为倡导科学精神和文化强省的重要窗口,也是省会最亮丽的风景名片之一。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我们的科普平台,打造好我们的科普文化品牌,在文化强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望未来的创新型湖南,必须要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指导方针,切实抓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将科普工作固化为一种长期性的、制度性的行为,升华为一种全社会的科普氛围和科普文化,以促进我省全民科学素质的稳步提升。在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下,千万不要忽视一支以“推动科学文化深入和广泛传播”为己任的科普文化队伍。

  (作者系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创新高职教育,培育高端技能人才

  王宇

  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传播与应用系统、社会支撑服务系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的出台,为我省高职教育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创新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由粗变精、由低变高、由松散型变集约型的转型,形成特色,提升质量,适应创新型湖南建设需要?关键是突出四个“创新”。

  创新高职教育体制。高职教育体制创新,关键在于变政府包揽办学为政府统筹管理,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要强化各级各部门和社会组织、院校的协同创新,强化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加大投入,建立职教城,创办职教产业园,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统一制定高职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走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之路。鼓励并扶持高职院校走集团化办学、校企共办系部、校企共建专业之路。

  创新办学思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转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作用愈显突出,促进三大职能协调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和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要立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质量;应用技术研究要立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社会服务要立足于技术服务与职业培训,以达成促进文化传播,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的目标。同时,高职院校办学必须紧紧依靠政府力量和社会(行业、企业)力量,优化办学环境,形成良好的外部发展合力。

  创新办学途径。创新办学途径关键是要最大程度地挖掘校企合作的潜力,促进三大职能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要通过“四个对接”来实现有效服务社会:高职办学与行业对接,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课程建设与企业生产流程、工艺流程及生产标准对接,学生培养与岗位对接。高职办学对接行业,就是以市场调研为依据,了解行业、产业发展动态,找准方向,整合资源,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就是依据产业转型需求设置新专业。课程对接企业生产流程、工艺流程及生产标准,就是在课程建设中,以行动导向教育教学改革为理论指导,将企业标准、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融入教学改革,规定教师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全过程,使理实一体、做教合一。学生对接岗位,就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采取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培育路径。

  创新办学手段。创新办学手段,就是创新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办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工学结合可以因地制宜。如发挥名师效应,创造“院士指导,政府支持,创新模式、示范引领”模式,申请政府项目,建设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切入高端产业链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院企共建实训基地,把工厂引进学院,把课堂搬进车间。企业负责生产技术指导,学院以来料加工方式负责生产,产品由企业按市场价回收,学生以企业标准的作品合格率作为考核依据,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形成了“产训合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创新高职教育手段,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平台

  总之,创新是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源泉,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让高职教育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为创新型湖南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型湖南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

  建设创新型湖南,核心在创新。而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基础在教育。湖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高校林立,在科学研究、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型湖南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立足思想观念的先导功能,引领社会思想意识

  高校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长期以来不仅担当了社会主流价值、道德思想观念传播的风向标与有力推动者,而且因高校逐步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广泛、频繁且快速的科学理论、学术思想、先进理念、前沿信息的交流,在社会上产生越来越强大而广泛的辐射作用。建设创新型湖南,应当发挥高校在科学思想观念上的这种先导功能,进一步密切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通过高校对科学思想观念、道德价值理念等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强化价值引领;另一方面,通过对前沿科技信息、先进的社会管理与建设理念和经验,特别是结合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研究、湖南科学发展思路与战略举措的宣讲解读,形成社会共识,统一思想行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全局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赶超意识和创新意识,真正为创新型湖南建设创造和谐有序、充满生机活力的环境与氛围。

  着眼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推动文化传播创造

  充分发掘并不断传承创新湖南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动力所在,也是应有之义。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创造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创新型湖南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湖南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创造、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三个“排头兵”作用。包括进一步在弘扬和传承湖南优秀文化中发挥排头兵作用;进一步在继承和创新湖南先进文化上发挥排头兵作用;进一步在发展和壮大湖南文化产业上发挥排头兵作用。

  依托科学研究的集成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创新型湖南建设,核心是科技,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完善高校间联合攻关、强化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等机制的基础上,高校要充分发挥在提升湖南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一要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创新水平。二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特别是要着眼湖南支柱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快高精尖技术和科技产品的研发。三要立足社会发展需要,强化政策咨询服务。紧密结合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和法治湖南等“四个湖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加强湖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创新、生态保护以及民生工程等领域的深入研究,积极参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发展战略、政策措施的分析、论证和咨询,为推动湖南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发挥人才基地的基础作用,壮大优秀人才队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校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按照国家和全省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充分发挥高校对创新型湖南建设中的人才支撑作用。一方面通过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强化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队伍的需求,真正推动我省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领导干部、管理团队和专门技术人才,壮大优秀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充分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在技术技能进修、人员培训等各方面的深度互动合作,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升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质量,为创新型湖南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执笔:刘建平 赵猛)

  把握创新丰富内涵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省委讲师团基地

  创新型湖南,是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全社会协同创新。将创新发展提升到核心战略高度,是湖南立足实际,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强大动力。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必须深刻把握创新型湖南的丰富内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核心

  现实表明,国家和地区之间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弱是影响我省科学发展的软肋,核心竞争力不强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忧。只有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才能推动湖南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只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权,创新型湖南才名副其实。紧贴创新型湖南的方向目标,着力实施“四化两型”科技支撑工程、条件能力建设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等九大创新工程,推动科技从“支撑”向“引领”转变,就一定能实现湖南的创新崛起。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是根本

  体制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深远的促进因素,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进步的动力与活力,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科技创新决定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决定着科技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提高协同创新水平,缩短科学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引致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释放创新型湖南的内力与活力。创新型湖南建设永无止境,体制机制创新永无止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完善创新政策,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湖南创新的源泉就会充分涌流。

  打造高素质人才群

  是关键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纵观新时期湖南的发展历程,当代湖南科学家群体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科技难题,取得了一项项骄人的科技成就,谱写了湖南科技创新的辉煌篇章。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引领未来。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技术和成果;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功以才成,业由才兴。”加速“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转变,创新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用好人才,造就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湖湘人才队伍,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资源强省的转变,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增强创新型湖南的底气。

  (执笔人:许益)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沈跃强

  体制机制,是创新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动力和源泉。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根本,就在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贯彻落实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进程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体制机制创新这个根本和重点来着力。

  坚持不懈在破除旧体制机制弊端上大胆突破。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着力解决科技和经济存在“两张皮”等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保障制度建设,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切实改变单一资金投入方式 ;要建立知识产权分割交易新模式,设立科技产业基金,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

  坚持不懈在构建自主创新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我省经济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要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

  坚持不懈在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要强化各级各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强化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强化跨国界、跨省域、跨地区、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着力构建起“大开放、大合作、大协同”的科技创新新体制机制。

  坚持不懈在构建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要紧紧抓住影响用人的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加快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要着力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要坚持重业绩、重能力的导向, 着力构建理论研究型与实践应用型两类不同类型人才的制度评价体系;要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着力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坚持科学合理使用人才。

  坚持不懈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探索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制度性障碍;要建立健全成果转化中产学研用各方的责权利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要积极开展股权激励政策的研究和试点,不断探索建立以股权激励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机制。

  (作者单位: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