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经济视野 > 正文
一条履带引发的农机革命
2012-02-26 20:51:2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朱智 秦慧英]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农机的出现,打破了自古以来牛耕人作的传统模式。但是,农机的工作效率、安全性和对水田旱土的适应性,一直让农机专家伤透脑筋,部分机具导致的农田生态破坏更是让农民朋友忧心不已......

  一条履带引发的农机革命

  本报记者 朱智 秦慧英

  春节期间,省农机鉴定站高级工程师汪友祥回老家益阳乡下探亲。几位邻居向他反映,这两年的水田都是包给别人机耕,人是轻松了,但水田泥脚越来越深,泥脚再深一点,怕是无法耕种了。今年春耕他们不准备请机耕,说还是牛耕田靠得稳,慢一点累一点算了。汪友祥建议他关注新出的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政府补贴,本省生产,适合南方水田旱土耕种。

  汪友祥近日见到记者谈起这件事很是认真,说做了二十多年农机鉴定,第一次为老家推荐机耕产品,原因是两个,一是轮式机耕具对南方水田泥脚破坏太大,可能造成无法消除的影响,农民反映强烈;二是湖南自产履带自走式旋耕机第一次解决了这一问题,对南方水田旱土高效率可持续耕种,具有革命性影响。

  胶轮改履带

  早在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曾德超就曾撰文指出,农作物的生理、生化、生态规律的需求,是构成种植业机械科技优化的核心内涵。只有既提高农业生产力,又能从长远上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产量、节省能源,才是未来农机科学的发展方向。

  受此启发,农家子弟、中天龙舟农机有限公司王术平开始构想可持续耕种的耕田机,并多次远赴日本、韩国等地考察。

  2004年8月,王术平来到自己公司生产履带式联合收割机的车间检查,看到收割机底部款款履带,顿时灵光一闪:“将收割机的底盘移植到旋耕机上,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与车轮相比,履带触地面积大,对地压力便相应减小,耕作过程中就不会碾出深沟损坏水田硬泥。”

  如此构想让王术平激动不已,他立即查询资料、组织技术人员研讨。当得知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探索,更没有这样的耕田机下田时,他更是兴奋,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并着手研发,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专家被请来指导。

  七年磨一“犁”

  履带式旋耕机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是传动和犁。

  如果说“履带行走”是一个革命性地创意,解决机具行走过程中力的传动和犁刀问题,则是实施创意的关键,尽管在机械理论上这不是什么难题,但在研制履带自走式旋耕机的实践中,技术人员经历了上万次历时7年的艰难调试,整机实验试用长达4年多。期间,王术平特意租下50亩农田作为旋耕试验用田,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孙松林等农机专家,不断地被请来提供技术指导。

  2006年10月,具有多项国家专利技术的国内第一台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下线,并获省级专家鉴定。2008年夏秋之交,首批小批量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投入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试销,农民反响热烈,踊跃购机。不久,反应产品问题的电话打了过来:由于试验时低估了各地地表形态的复杂性,一些地方水田土块特别硬,旋耕部分负荷太大、链条无法缓冲而频频断裂。

  之后,技术人员尝试在原机上将链条改造成可适用较大功率的齿轮传动。然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装齿轮技术难度很大,此外,对农民来说,齿轮传动要求较高的制造和安装精度、成本较高,很难自己动手更换,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成本很高。

  改革,往往需要壮士断腕的气魄。在多次试验改进仍不尽人意之后,王术平不顾前期的几百万投入,心一横,忍痛将投入市场的履带式旋耕机逐一收回。 在与技术人员反复探讨之后,决定对传动方式进行一个“大手术”:变原来的两级传动为一级传动,全部采用皮带传动。皮带具有良好的韧性,可缓和冲击,但遇水打滑。经过收集相关资讯发现,因为皮带遇水打滑,在此之前,没有其他旋耕机采用这种传动方式,虽然有许多人提出过这一构想,并做过试验,但均以失败告终。又是一个专利空白!

  为此,王术平和他的技术团队开始在实践中艰难探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无数次实践、改进,2011年夏天,安全高效的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正式投市,产品销往安徽、湖北、福建、广西、江西和湖南,并远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履带式旋耕机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农技专家的高度关注,前来考察的国内外专家、经销商络绎不绝。2011年3月,全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考察过后,兴奋地对王术平说,“这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你们的路走对了!”湖南省农机鉴定站专家汪友祥表示,各方面的迹象表明,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正以其不可逆转的优越性而受到市场认可,中国传统耕田机具将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田野任驰骋

  2011年11月16日上午,319国道旁的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镇新柴方村前,几亩水田边围满了人。大家对着农田里的旋耕机议论纷纷。只见左边水田中,两条宽宽的履带载着旋耕机平稳行驶,水花、泥浆在机械的轰鸣声中翻滚,随着机器驶过,又迅速变得平整。细看,泥巴已被垦烂,泥浆充足;而右边的两块旱田,一辆机器同样进行着旋耕作业,耕作后的土块细碎均匀,另一辆机器则同时进行着开沟、起垄、施肥等作业。不到20分钟,3大丘田均已作业完毕。

  这是履带自走式旋耕机的第一次产品推销会,省农机局和农机鉴定站的多位专家和全省各市州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共100多人相约而至,目睹履带自走式旋耕机的精彩表演,而这时候的旋耕机已拥有5项国家专利,并被纳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旋耕、开沟、起垄、播种、施肥,一机多能,安全稳定效率高,爬坡越垄行走自如。专家、农技人员和在场观看的上百农民赞不绝口。

  包种水田近500亩的屈原管理区凤凰乡农民廖正文告诉记者,他先后购买了湖北荆州的机耕船和江苏南京的轮式旋耕机耕田,不是越垄困难,效率低还不安全,就是破坏水田泥脚,去年夏天就近买了本地产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原来那两台机器就上岸休息。他穿西装皮鞋上机下田,下机身上脚上没有一滴泥水印。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花29000元买的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政府补贴了14000元,一天能耕近80亩,按包耕最低价70元一亩计算,6天耕完自包水田不说,6天赚回一台机子有多。水田一年种两季,一季旋耕机可作业时间近20天,旱土耕种时间长得多,这下有得赚了。

  省农机局局长谢国华看过履带式旋耕机演示作业后认为,履带式旋耕机把一项体力活变成农业艺术活,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耕种有机结合,“真正将改变几千年来南方水田的耕作方式,是一项革命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