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文化:未来国家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2012-02-09 22:31:2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范秋明] [责编:蔡矜宜] 字体:【

  【思想者】

  文化:未来国家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范秋明

  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时代赋予教育传承创新、引领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教育转型的必由之路。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法则对各个领域的渗透,我国固有文化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正在逐渐走向解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当今中国的诸多社会问题中,政治、经济的问题固然迫切,但唯有文化道德的解构,对于国家民族的伤害最深,而其重构又最为艰难。尽管历史地来看,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近代中国受列强欺辱至四分五裂亡国灭种之境地,而竟然在共产党领导下又奇迹般整合至统一强国,重新站立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没有被推倒被解构,还发挥了巨大作用。以毛泽东为首的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群体和广大的吃苦耐劳的农民阶级,成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中坚力量。文化不散,民族不灭。

  然而今天,以集体主义为最重要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受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西方工商文化的冲击,亟需在国家各方面改革全面推进的同时,在整合东方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在包括文化界、教育界、伦理学界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系统重构,并通过教育等手段,使之内化为国民的现代人格与文化品质。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直到今天,仍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处在教育第一线,我深深地感受到,传授一门知识已不足以拯救学生的命运,生命真正缺乏的,不是一门技能,而是人文精神,也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一个民族如若丢掉文化,迟早会走向没落。而教育要担负起引领和支撑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知识教育走向文化教育,走向尊重人、发现人、成就人从而成就整个民族的教育。

  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型,是走向现代教育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文化教育包括哪些核心精神和基本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施行,却又是另一个大的难题。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我们要继承的内容,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都不是正确的做法,而与教育有关的文化也不能缩减为学校文化,更不能等同于学校文化。作为未来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文化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庞杂的工程。不结合今天中国的发展实际,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进行系统地科学地文化批判、文化整理和文化重构,这项工作就根本无从谈起。

  同样非常关键的,是包括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内的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我们不单是需要教育改革的策略和方法,更需要教育改革者的文化理想和文化情怀。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文化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提高、个性发展和文化养成。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职业技能、创新意识,而且要有高品位的文化涵养。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就难以承担起全面实施文化教育的重任。因此,不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也是实施文化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作者系长沙市明德中学校长)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保障机制

  湖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基地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必须“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既要靠知识产权法则来保护中华文化瑰宝,也要靠制定和完善文化管理、文化开发、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以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以知识产权法则保障传承体系建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刻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依据保护知识产权法则,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以文化管理政策规范传承体系建设。这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政策体系建设,既包括普查、整理、鉴定和研究政策,也包括继承、传播、利用和发展政策。这一系列管理政策,必须做到举措周全、方法得当、管理规范,使优秀文化传承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是建立权威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优秀的专家学者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常规的管理人才培训制度。

  以文化开发政策拓展传承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它必须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空间而存在,是一种“活态”文化,因此除了通过收集、整理、保存那些物质性的载体或通过记录、复制手段将其物质形态化以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制定和落实开发政策,切实保障传承、教育等手段使之在个人、群体、区域或社会中得到现实的延续和发展。要切实强化民众参与,适度开发;分步实施,系统开发;国际合作,防止侵害。

  以文化创新政策支撑传承体系建设。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推动不同艺术门类和文化活动相互融合,积极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提高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要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着重抓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影视剧、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执笔人:王征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大走访是个好载体

  周晓理

  2011年,株洲市荷塘区率先在全市提出“与百姓贴心、为百姓解难”大走访活动,在全区掀起了一轮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访民意、解民忧活动的热潮,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保障、巩固和发挥了改革发展成果。在我看来,致力社会管理创新,大走访活动不失为一个好载体。

  以民为先,重导向

  大走访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一致。当前我们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改革攻坚期,经济生活的许多问题折射到社会稳定领域,各类矛盾纠纷凸显。中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全社会动员起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多年来,荷塘区一直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每一件小事入手,努力打造荷塘为民服务品牌,此次“与百姓贴心,为百姓解难”的大走访,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大走访与促进区域发展的目标一致。民心的稳定,就是最大的稳定,保稳定才能促发展。大走访活动围绕发展大局,既走访百姓群众,也走访企业学校;既深入田间地头,也亲历工地现场。在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的过程中,通过慰问贫苦大众,破解阻工难题,协调工企矛盾,整治不法行为,为强化荷塘“三城一中心”的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

  大走访与转变干部作风的要求一致。大走访活动就是对干部队伍的一次大检查、大考验、大提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帮助群众解惑化忧,促进项目大干快上,每一项工作都是对每一名干部个人能力素质的一种综合考量。在每一件实事的办理、每一件难事的解决过程中,既锤炼干部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又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最终赢得群众对我们坚强的信任,积累群众对我们广泛的支持。

  以民为本,重实效

  促进发展明显增强。通过实施项目带动、环境保障、城乡统筹“三大战略”,全区经济社会总体呈现“速度较快增长、质量明显提升、潜力初步释放”的运行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增幅以及新型工业化考核均位居株洲城市四区第一。

  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按照“办实事,抓落实”的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上门入户、挨家走访,服务观念明显转变,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区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崭新气象,即建功立业、争创一流的多了,工作平庸、不思进取的少了;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多了,推诿扯皮、久拖不决的少了;深入群众,为民分忧的多了,高高在上、脱离基层的少了。

  群众上访明显减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全区干部带着感情、责任、课题,及时了解群众的真实意愿,与群众百姓“零距离”接触,拉近了干部与群众心与心的距离,解决了许多民生实事,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随着走访地不断深入,群众上访得到明显减少,其信访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在全市推广。

  党群关系明显改善。走访根本,重在解难,落脚点是持续改善党群关系。我们利用政府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力量,主动解决一批社区居民身边积累的问题,帮助社区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中,使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优良的基层服务网络。今年下半年,全区民调明显上升,位居全省第21名,较上半年115名上升了94名。(作者系株洲市荷塘区委书记)

  【理论调查】

  桑植县瑞市村新农村建设启示

  吴传毅

  桑植县是国家贫困县,也是少数民族集聚县。作为省委党校第四十一期中青班第三小组学员,我入驻该县瑞塔铺镇瑞市村一个星期。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尽管瑞市村可能只是个案,但恰恰具有普通意义。一个星期的驻村,我在四个方面感触尤深。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我看来,党委政府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改革开放后,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党和政府极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而让中国迅速崛起。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百姓的生存问题解决不好,就没有基本的人权可言。而中国的崛起不仅解决了中国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就是例证。中国解决了世界上13亿人口的生存和小康问题,这原本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有具体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在瑞塔铺镇正在变成现实。毫无疑问,瑞塔镇基层党组织在其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瑞塔镇并没有因为城镇化和工业化而破坏先前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城镇化和工业化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不以道德水平滑坡为代价。前任村支书记对现任村支两委以及镇党委和镇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村镇组织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实实在在为村镇谋发展。在瑞塔铺镇干部身上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让我体会到“大道至简”的深刻涵义。由此观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的是干部的选拔任用。基层干部最辛苦,需要有奉献精神,要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不坏事,要有民生情怀。

  中国社会的创造力在基层。瑞塔铺镇的成就,也让我感受到中国基层伟大的创造力。瑞塔铺镇没有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之路,而是一开始就坚持科学发展,即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瑞市村村长最先在广东发展,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决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村民走工业致富之路。于是,他回村担任村长,并投资兴办企业,解决了乡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也让瑞塔铺镇人民开始在致富路上前行。这让我想起当年安徽小岗村的联产承包。事实上,中国社会改革的伟大创举大多来自于基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只有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尊重群众、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作出的决策才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才能取得执政的伟大成效。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能丢。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差异性而不是一致性。桑植是中国民歌之乡,拥有一万多首民歌。在桑植县观看民歌表演,感觉悦耳怡人,产生的审美的愉悦甚至可比西洋经典。更有一些民歌原本也是红歌,这些“民歌式”的红歌让人感怀当年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即便普通民歌,听众也能感受到最纯朴最原生态的真情流露。桑植民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当继承和发扬。当今,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是一种浪潮。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否则,就会被全球化浪潮吞没掉。现代化是时代的号角,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浪潮。在此情形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丢。丢了就丢掉了自我,就丢掉了“根本”,就会“基因变异”。(作者系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工作札记】

        加强人武工作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谢辉兵

  人民武装工作在新形势下怎么积极探索特点和规律?我以为,关键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四个关系:

  地方军事领导指挥机关与地方党委军事部兼政府兵役机关的关系。县人武部是当地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是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兼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应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注意摆正与县委和政府的关系。

  执行军队条令条例及规定与执行地方机关规章制度的关系。县人武部要贯彻执行军队的条例和规定,这一点是绝对不能有丝毫含糊的。因为按照条令条例从严治军,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武部实现正规化的重要抓手。同时武装部要执行地方机关规章制度,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进而影响军事机关形象和军政军民团结。应该说,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和问题。因此要处理好执行军队条令条例及规定与执行地方机关规章制度的关系

  人武工作中本体工作与相关工作的关系。人武工作这个系统中可以划分为人武工作的本体工作和相关工作。属于人武工作本体工作的有: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民兵工作规划,拟制落实民兵工作任务的具体措施;切实抓好民兵工作“三落实”;搞好战争潜力调查,完成征兵任务及国防教育;加强基层人武部和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组织民兵参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民兵参加双拥活动;组织民兵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组织民兵参加救灾减灾和帮困扶贫等工作。协调地方政府处理军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配合做好本地籍官兵的思想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做好支持部队训练、演习和执行战略任务的工作;协助地方有关部门做好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和军地两用人才的开发、使用等。

  保持干部相对稳定与适度流动的关系。加强人武部正规化管理,关键是抓干部,要用精力抓好干部的思想,解决安心工作的问题;要抓好干部的学习,提高干部军政素质;同时要注意关心干部的生活。为了保持人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从人武干部中选拔一些年纪轻、有培养前途的相对年轻的同志充实到领导岗位的同时,要注重保留一部分业务骨干,从根本上改善区、县人武部的干部队伍结构。(作者系泸溪县人民武装部政委)

  【一得录】

  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几点思考

  周亿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已迫在眉睫。

  以基层政府部门作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导机构,科学规划编制,逐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艺术的新概念区。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基层政府部门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编制,严格监督落实,加大对民俗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增大对发展特色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切实加强对村级文化事业建设的组织领导与具体指导,精心策划具有地方鲜明风格和个性特点的大型文化活动,全力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努力构建具有特色地域文化的新概念区。

  以学生作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对象,切实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形成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家长支持的良性局面。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力落实教育体制改革方针,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文化艺术课程的设置、开展与考核,将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艺术交流与表演经常化、普遍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倡导家长支持并参与,以学生参与带动家长参与,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进而提升家长的文化艺术修养。

  以村级活动场所作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阵地,积极支持引导,逐步建设全民共享文化实惠的伟大工程。实现这一点,需要政府、社会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面向全村群众开放,充分发挥其公益性、大众性功能;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公益文化活动都拉到村级活动场所,号召、鼓励群众定时举行一些文艺汇演,做到文艺展演、文艺熏陶的常规性,使全民能够及时、便捷享受文化实惠。

  以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户户通广播工程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机制模式,逐步培养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作者系桃江县鲊埠回族乡副乡长)

  【“百家言”】

        乡镇基层干部要学会讲话

  李竞婧

  乡镇干部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会讲话、讲好话,尤为重要。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乡镇干部要将话讲到群众心坎上,就要学会讲三种话:

  一是讲短话。与群众做沟通,不是做专题报告,要把专业深奥的东西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老百姓一听就明白该怎么做。短话只要管用、有效就行。而要讲短话,就必须首先心中有老百姓,平时深入老百姓的生活,才能了解老百姓需求。否则,很可能底气不足,只得打官腔。

  二是讲真话。把话讲短,讲真,讲实在,老百姓就乐意听。

  三是要讲民话。讲民话,就是要讲贴近老百姓的话。现在,新的流行语不断涌现,网络语言不断刷新,老百姓的日常用语更加丰富多彩、时尚新鲜。如果讲话不适当吸收这些新鲜词汇,就很难引起共鸣。这就离不开深入民众,拜民为师;离不开读报上网,熟记民语;离不开善问敢疑,头脑过滤,让那种浅中见深、平中见奇、常中见险、陈中见新的民话、鲜话、家常话进入自己的讲话中,为老百姓所喜闻乐听。

  (作者单位:城步苗族自治县茅坪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