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 助推“两型湖南”发展
2012-01-19 22:20:0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万郴] [责编:周静] 字体:【

  【省情与对策】

  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 助推“两型湖南”发展

  李万郴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素质优良、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以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来助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需要从六个方面努力:

  突出规划引领,促进人口总量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

  截至2010年末,湖南省总人口已达7078万,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是全国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2.5%和65%,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到了饱和的地步。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湖南必须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此,要坚持规划引领,始终坚持将人口发展规划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各个领域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坚持将人口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最前端;坚持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强人口调控,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经济、物产水平,降低人均碳排放量,坚持绿色发展。

  加强教育培训,促进人口素质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我省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劳动力的区域性、结构性短缺,我省现有的人力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和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人口素质落后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状况,一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要提高劳动人口技能素质,三要提高全员人口文化素质,四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引导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分布与区域竞争力相结合

  以湖南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实施为牵引,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推动全省三大区域板块协调均衡发展,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包括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将人口分布作为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和环境改善的主变量,推进“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无缝对接。

  强化综合施治,促进人口结构与持续发展力相兼容

  当前,湖南存在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与人口老龄化加快的交织,将加剧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性,其深远危害不可小觑。要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及早介入、综合施治,促使人口性别、年龄构成日趋均衡合理。要通过经济转型倒逼人口结构均衡、通过关爱女孩行动促进人口结构平衡、通过整治“两非”行为调节人口结构平衡、通过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稳定人口结构平衡。

  优化顶层设计,促进计生国策与政府公信力相衔接

  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人口政策和普惠政策的兼容衔接不仅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民生问题,更是改善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形象的必须举措。要统筹协调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保医保、教育免补助学、征地拆迁补偿、移民后期扶持等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兼容;加大对人口发展领域特别是人口计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措施。

  推进机制创新,促进人口管理与社会掌控力相统一

  社会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管住了人就管住了事。在创新人口管理和社会管理模式方面,要做到“四个结合”:把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机结合;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合;把推进人口息化管理与“数字湖南”建设结合;把完善政府人口管理职能与“法治湖南”建设结合起。(作者系省人口计生委主任)

  【他山之石】

  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对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作用

  谢立

  前不久,我参加了赴德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专题培训班的学习考察活动。所见所闻,使我深切感觉到: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环保工作、改善环境质量的必然选择;反过来,搞好环保工作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充分利用环保倒逼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初到德国,最深刻的印象是这里空气新鲜、环境清洁,即使在著名的鲁尔工业区,也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不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另一幅模样,那时化工、钢铁、纺织、煤矿等重污染、高能耗产业是德国的支柱产业,美丽的莱茵河沦为“欧洲下水道”,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过去几十年中,德国人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实现了绿色家园的梦想?据了解,为改变面貌,德国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一是制定并严格遵循环境保护的法律,二是认真履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环境公约。德国人对本国环境保护法律政策的严格遵守和国际环境公约的认真履行,倒逼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德国经济转型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以钢铁业为例,德国把先进的汽车制造和机械业作为产业支撑,钢铁生产占据十分重要位置,产量大,但污染也十分严重。从1960年代起,德国不断深化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对小、散钢企实行关停并转,钢铁生产逐渐向大企业集中。同时以环保为目标倒逼钢企改进炼钢工艺,德国钢铁生产从业人员由过去的41.7万人下降到现在的9.2万人。

  我省是著名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之乡,仅湘江流域就有重污染矿区110个,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德国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我省具有直接借鉴意义。

  抓住绿色浪潮的契机,促进环保等新型产业的发展

  德国是一个环保意识很强的国家,本国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很大,德国公民无论作为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愿意为环境保护付出花更多钱,从工业生产到人民生活等各领域,环保都如影相随。环保产业已成为德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德国环保产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催生了一批技术领先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环保公司。德国的废物回收体系、废水处理技术、烟气和粉尘处理技术、监测技术与装备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人在全球绿色浪潮中抢得了先机,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就是:要坚决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部署,加快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和培育。今年国家批准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案”计划投资595亿元,“十二五”减排和环保规划的落实,也将直接带来环保投资1500亿元以上,环保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我们一定要在立足本省市场的同时,抓住全球绿色浪潮所创造的巨大商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一批环保产业重点园区,扶持一批环保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环保名牌产品,启动一批环保科研项目,努力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了支柱产业。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德国人的环境意识和致力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堪称世界楷模,足以让所有爱挑剔的人和“伪环保者”闭嘴。

  在《德国基本法》中,有一条“本着对后代人负责的精神保护自然生态条件”,这已经成为德国人每天生活的基本内容。每天早晨起来,他们会对门前垃圾进行耐心分捡,按照生态垃圾、化学垃圾、可回收垃圾、可燃的普通垃圾和不可燃的普通垃圾分送到五、六个以上颜色不同的垃圾桶里。由于做好了分类收集,困扰中国城市的“垃圾围城”现象,在德国根本不是什么问题。相反,德国人还从废物回收中创造了经济价值。省十次党代会提出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的路子,需要我们主动向先进学习,切实培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抓好运用和实践,真正推动湖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者系省环保厅副厅长)

  【理论探讨】

  着力把湖南打造成全国文化产业高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基地

  改革开放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富民强省的大局来谋划,实施一系列连续性政策举措,着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突出抓好文化品牌建设,湖南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但就全球全国来看,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就不能有丝毫懈怠,不能满足现有规模和层次,要以高度的自觉自信,持之以恒地科学地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把湖南打造成全国文化产业高地,推动湖南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湖南文化产业占GDP超过5%,但其产业关联度集中度、出口创汇水平、技术水平等都与支柱产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要使湖南文化产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必须以最大的魄力解放思想、以最大的胆识创新观念。一定要适应实践发展、时代潮流、人民期盼,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深刻把握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努力把湖南打造成全国文化产业高地,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搞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文化产业发展宏观战略思维,统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战略、路线图和政策举措。发展湖南文化产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以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导向,以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需求、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产业价值琏为线索,以文化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文化品牌和重大文化产品为抓手,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体,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并成为湖南国民经济的重大支柱产业。这个总体思路符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符合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必须贯彻落实到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和全过程。

  着力文化产业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内容、方式、载体、体制、执行等方面创新,不断拓展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着力打造湖南文化产业高地。要加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加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好文化产业园区;大力支持引导湖南文化工作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思考历史、思考中国、思考人类,不断提高创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湖湘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作品,推动湖南成为文化精品创作高地;大力推进产学研金相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及高端科技产业相融合;着力培育文化企业品牌意识,加强湖南文化品牌建设;加强现代文化产品传播体系建设、流通体系建设、电子交易平台建设。

  加强文化产业执行力建设,狠抓贯彻落实。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执行力,要坚持分类指导、稳妥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把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成效纳入湖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强湖南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提高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

  (执笔:杨帆)

  【理论研究】

  现行商品房销售制度的思考

  何小兵

  所谓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未建或在建商品房预先出售给承购人,由承购人支付定金或房价款的行为。一直以来,商品房预售制度作为我国一种商品房销售的主要方式,在房地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得到广泛运用,有效的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逐渐发展成熟,预售制度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加上近年来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实施,商品房预售是否改为现房销售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笔者就商品房预售和现房销售问题谈点不成熟认识。

  房产预售制度起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1994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出台,正式建立了预售许可制度,并对预售条件、监管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多年的发展表明,这项制度对培育我国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是,商品房预售的风险也在于是剧增。这些风险表现在:商品房预售款监管方法落后、预售款的收取较为自由,加大了预购人的风险;部分开发商盲目追求扩大规模,将预售款挪作他用或将已经预售的预售房不办理预售登记,使预购人的利益受到可能的损害;建设工程价款的优先受偿权及对建设工程的留置权对预购人权益带来很大威胁;为不法开发商侵害购房人利益提供了便利;预售制度加速了房价上涨等。

  如何规避房产预售制度带来的风险,笔者认为可加大商品房现房销售。

  一是先试点,后推广。现房销售,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大变革,在实施时应慎重。欲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实行现房销售,应该具备一定条件和标准,只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行现房销售才不至于使房地产市场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建议依据基本条件,先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进行试点,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向其它城市逐步推广。为保障平稳实行现房销售,选择试点城市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新建商品房市场供应量和交易量较小,日均成交情况基本相当,市场对新房供销波动不敏感;二手房市场交易活跃,交易量相当于或大于新房市场,可以弥补因新房供应波动而引起整个市场波动;新建商品房待销库存量较大,至少能满足一年以上的销售需求,避免过渡期内房源供应紧张而造成供不应求,从而引发房价飙涨;新建商品房价格的涨幅相当于或低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房价相对稳定。

  二是分类渐进,逐步实施。现房销售尽量不要一步到位,要考虑市场供应的连续性,给市场足够的过渡期,避免市场短期出现断供,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市场的大幅波动。建议分情况分步骤实施现房销售。如对新出让土地全部实行现房销售,对已出让土地逐步鼓励和引导现房销售;对还未取得《建设工程开工许可证》的项目,提高商品房预售标准,逐步向现房销售引导。

  三是加强监管,创新融资。在商品房预售制度与现房销售并存的阶段,尤其要加大对新建商品房预售环节的监管力度,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确保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在现房销售推进的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难度肯定加大,政府应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多渠道融资平台,创新房地产金融产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信托等渠道,缓解开发企业融资难度。

  四是重构流程,简化手续。实行现房销售后,取消预告登记、测绘预测和《预售许可证》等流程,整个登记流程也应做相应调整。现房销售,建议实行《销售许可证》制度,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理分户房产证,缩短办理时限。因此,需认真研究做好现房销售环节流程设计,以期达到简化相关手续、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的目标。

  (作者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房地产监管处处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以治水之“理 ” 创新社会管理

  王周

  北湖区地处郴州市核心城区,区内工业企业多,新开发建设项目多,商贸物流市场多,流动人口多,社会管理新情况和新问题多。近年来,北湖区以治水之“理”指导社会管理创新,以治水之“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以治水之“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以治水之“理”,指导社会管理创新。水,治之则惠民,任之则祸民。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政府之间关系更趋多元,矛盾不可避免,问题随之滋生。因此,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善利万物而不争”,尽可能减少影响城市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消除“中梗阻”, 最大限度地保持城市这条大河的自然、和谐和通畅。一要正视城区社会管理的矛盾,以发展的眼光正视、以创新的思路去迎对和解决。二要明确城区社会管理的主体,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协同一致”的大格局。三要划分城区社会管理的责任,着力指导和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职责体系,使各部门在各个环节更好地贯彻执行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好地保障群众的基本民生需求。

  以治水之“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知治水之理,方得治水之法。纵观历史,大都采取因势利导、道法自然、宜疏不宜堵的理念,依照地理形势统筹规划,引导水流走向,以消弭水患。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就得学习治水之法,多管齐下,顺势而为。具体做到“三抓”:未雨绸缪,着力增强城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预见性,打好提前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最大程度地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勤疏“航道”,不断化解城区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高筑堤坝,努力形成城区社会管理的合力。包括强化宣传,推进依法行政;着眼防范,加强平安建设;强化打击,严惩违法犯罪。

  以治水之“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水之盈枯无常。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亦不可妄意。城市社会管理工作也需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及时针对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调整,适时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更新。要坚持不懈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三谁”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明白人民群众才是城市的主人、城区的主体,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官僚主义作风,老老实实做好城市的服务者、协调者和城市居民的仆人。要不遗余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核心点”不动摇,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点”不放松,扭住社会建设这个“关键点”不手软,实现党的领导、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相协调、相统一。具体来讲,就是明确各级党委抓城区社会管理的责任,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进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努力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和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与此同时,坚持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把更多的人、财、物投向基层。(作者系郴州市北湖区委书记)

  【一得录】

  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初论

  罗艳

  前不久,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增强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幸福和谐。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加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如何建设好家庭人口文化,应该是我国今后很长时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而且必须做好的工作。

  所谓人口文化,就是在人口变动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也包括伦理、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它包括反映人口变动和发展的意识形态以及这种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包括性别文化、婚姻文化、生育文化、家庭文化、养老文化等。人口文化内容不是静止的东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与之相适应人口文化内涵,家庭人口文化的形态与需求也有所不同。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侧重于有利家庭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及制度规范。其价值取向很明显,主要是促进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家庭的发展能力、挖掘家庭的发展潜力,以达到促进家庭幸福和谐的最终目的。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对象,也从过去育龄人群为主向全员人口拓展,为全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人口文化活动,其立足点在于增强家庭的发展能力,挖掘家庭的发展潜力,创造和谐幸福的家庭。

  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其目标也不能一概而论。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大致可以确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生育适度。生育是婚姻建立的结果,也是家庭扩展的开始,是婚姻关系扩展到家庭关系的节点,是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第一要素,也是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适度生育观”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适度生育包括适龄生育、适量生育和适时生育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实现“多元健康”,包括成员的身心健康,家庭的结构健康和关系健康。身心健康主要是指性与生殖健康、人格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等;结构健康是说子女生育的数量与年龄段的适度情况,而关系健康为代际代内关系,父慈子孝、代际互动和性别平等、夫妇和谐等。三是享受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社会福利、弱势关怀及公正有效三个方面。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有:政府提供基本福利,并由政府承担起福利性服务的责任;政府关怀弱势,关怀弱势群体,特别是因计划生育而出现的弱势群体,在“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中予以特别的关注、关怀与关爱。四是实现共同发展。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必须包括社区方面,面向家庭,着眼公民,实现共同发展。主要有人的全面发展,家庭的幸福发展,人口的优化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

  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认真研究和共同探索,找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和家庭人口文化状况,又便于具体操作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基本工作思路。根据其内涵,至少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政府主导。政府责任重大,肩负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方向把握、高层倡导、资源整合、社会动员、工作指导、模式确定、经验推广等重要工作。在公权范围内,政府要更多地着力于家庭的民生关怀、保护、尊重、促进、服务和保障。其次是部门联动。部门资源、部门意愿要整合和调动,通过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第三是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区、公民力量也是要动员起来,才能形成综合治理的局面。第四是家庭落实。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是社会文明的必然产物,这项工作政府是决策主体,家庭是执行主体。家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激发。(作者单位:湖南日报报业集团)